位置: 文档库 > 化学教案 >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精选2篇)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精选2篇)

DriveDragon 上传于 2020-12-22 04:08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精选2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金属材料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的核心内容,既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建立物质分类观的关键节点。本课题通过生活化情境引入金属的物理性质,结合实验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最终指向金属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元素符号书写、简单实验操作等基础能力,但对金属内部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联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象化实验和模型构建突破认知障碍。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列举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及典型用途

2. 掌握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3. 理解合金概念,能比较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观察、记录、分析能力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方案

3. 学会从结构-性质-用途角度分析金属材料的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贡献

2. 形成合理使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腐蚀原理的理解、合金性能优化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镁条、铝片、铜片、铁钉、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砂纸、酒精灯、试管架、镊子

多媒体资源:金属冶炼工艺视频、3D合金结构模型、汽车用钢材料案例

学具:金属性质探究记录表、活动性顺序卡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案例一)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图片组:青铜器、铝合金门窗、高铁轨道、心脏支架。提问:"这些物品都由金属制成,为什么选择不同金属?金属有哪些独特性质?"引出课题。

(二)新知建构

1. 金属的物理性质(15分钟)

活动1:分组观察镁、铝、铜、铁样品,完成表格记录(颜色、状态、硬度、延展性)

活动2:演示实验——铜丝导热性测试(加热铜丝一端,另一端涂抹蜡观察熔化情况)

活动3:视频分析——金属压延成薄片的过程,归纳延展性定义

小结:金属普遍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但具体表现存在差异

2. 金属的化学性质(25分钟)

实验1:金属与氧气反应

操作:打磨后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在空气中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记录:镁剧烈燃烧发白光,铝表面变暗,铜逐渐变黑

结论:金属活动性Mg>Al>Cu

实验2:金属与酸反应

操作:等质量镁、锌、铁、铜分别加入等浓度稀盐酸,记录产生气泡速率

现象对比: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缓慢,铜无现象

结论:金属活动性Mg>Zn>Fe>Cu

实验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操作:将铁钉分别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观察表面变化

现象分析:铁表面析出红色物质(铜),溶液由蓝变浅绿;铁表面覆盖银白色物质(银),溶液颜色变浅

结论:Fe>Cu>Ag

综合实验数据,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3. 合金的特性(10分钟)

案例分析:比较纯铁与钢的性能差异

实验演示:用纯铁片和不锈钢片分别刻画,观察划痕深浅

3D模型展示:铁原子与碳原子在钢中的排列方式

结论:合金通过改变组成和结构,获得比纯金属更优的性能(硬度大、抗腐蚀强)

(三)应用迁移(8分钟)

任务1:为下列场景选择合适金属材料(电线芯、炊具、首饰、飞机外壳)

任务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未知金属X的活动性介于铝和铜之间

(四)总结提升(2分钟)

思维导图梳理:性质→用途→材料选择,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的逻辑关系

六、教学案例(二)——项目式学习设计

(一)项目主题:校园金属设施腐蚀调查与防护建议

(二)驱动问题:为什么校园铁制栏杆容易生锈?如何延长金属设施使用寿命?

(三)实施流程

1. 实地考察(2课时)

分组调查:记录不同位置金属设施(栏杆、自行车架、门锁)的腐蚀程度

数据采集:使用pH试纸测试周边环境酸碱度,记录湿度数据

2. 实验探究(3课时)

实验A:控制变量法研究铁生锈条件(水、氧气、盐溶液的影响)

实验B:比较涂油、镀锌、烤蓝等防护方法的防锈效果

3. 成果展示(2课时)

制作报告:包含腐蚀现状图、实验数据表、防护方案对比

模拟答辩:向"校委会"(教师扮演)陈述建议方案

(四)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实验记录完整性、团队协作表现

成果性评价:方案可行性、创新点、展示效果

七、教学反思

1. 实验安全管控:金属与酸反应需强调通风操作,避免液体飞溅

2. 认知冲突设计:通过"铝比铁活泼却更耐腐蚀"的矛盾现象,深化对氧化膜保护作用的理解

3. 跨学科融合:在合金部分引入材料科学中"晶格畸变"概念,为高中学习做铺垫

4. 差异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任务(如查阅钛合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八、板书设计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导电、导热、延展(共性) 颜色/密度/硬度(差异)

二、化学性质:1.与O₂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盐溶液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三、合金:组成优化→性能提升(硬度↑ 抗腐蚀↑)

关键词:金属材料、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合金、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

简介:本教案围绕金属材料主题设计双案例教学,案例一通过结构化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建立性质-用途关系认知;案例二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校园金属腐蚀调查为载体,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教案包含情境导入、分层实验、模型建构、迁移应用等环节,突出实验证据推理和跨学科融合,配套差异化评价方案,有效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