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类型、原因及处理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类型,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 1200例患者中,共发生并发症82例,发生率为6.83%。主要并发症类型包括血管损伤(如冠状动脉夹层、穿孔、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造影剂肾病、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复杂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大部分并发症得到控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其发生风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并在并发症发生时及时处理,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预后。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临床分析、血管损伤、心律失常、造影剂肾病
一、引言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CI的适应症逐渐扩大,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但并发症的发生仍不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并发症的发生规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安全性。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80例,女性420例;年龄35-85岁,平均(62.5±10.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PCI的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二)方法
1.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手术方式(如PTCA、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等资料。
2. 并发症统计: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类型,包括血管损伤(冠状动脉夹层、穿孔、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造影剂肾病、出血及血肿等。
3. 原因分析: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因素(如导管选择、操作技巧)、药物因素(如抗凝药物、造影剂)等。
4. 处理措施:记录并发症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及效果,包括药物治疗、再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三、结果
(一)并发症发生率
1200例患者中,共发生并发症82例,发生率为6.83%。其中,血管损伤32例(4.27%),心律失常25例(3.33%),造影剂肾病15例(2.00%),出血及血肿10例(1.33%)。
(二)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1. 血管损伤:冠状动脉夹层12例,多因导管选择不当或操作粗暴导致;冠状动脉穿孔8例,与导管尖端位置不当或球囊扩张过度有关;血栓形成12例,与抗凝药物使用不足或患者高凝状态有关。
2.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15例,心室颤动10例,多因导管刺激心肌或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
3. 造影剂肾病:15例,与造影剂用量过大或患者肾功能不全有关。
4. 出血及血肿:10例,多因穿刺部位压迫不当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导致。
(三)并发症处理措施及效果
1. 血管损伤:冠状动脉夹层患者中,10例通过再次介入治疗成功修复,2例转外科手术;冠状动脉穿孔患者中,6例通过球囊封堵成功止血,2例转外科手术;血栓形成患者中,10例通过加强抗凝治疗血栓溶解,2例需再次介入治疗。
2.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12例通过药物治疗转为窦性心律,3例需电复律;心室颤动患者中,8例通过电除颤成功复律,2例死亡。
3. 造影剂肾病:15例患者均通过水化治疗、调整造影剂用量等措施,肾功能逐渐恢复。
4. 出血及血肿:10例患者中,8例通过局部压迫止血成功,2例需输血治疗。
四、讨论
(一)并发症发生原因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因素方面,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越高。手术操作因素方面,导管选择不当、操作粗暴、球囊扩张过度等均可导致血管损伤;导管刺激心肌或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因素方面,抗凝药物使用不足或患者高凝状态可导致血栓形成;造影剂用量过大或患者肾功能不全可引发造影剂肾病。
(二)预防措施
为降低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医生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对高龄、基础疾病多的患者应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球囊,避免操作粗暴和球囊扩张过度。
3. 加强抗凝治疗,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用量。
4. 控制造影剂用量,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少造影剂用量或选择低渗造影剂。
5.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三)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并发症,临床医生应迅速判断并发症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停止手术并转外科手术;对于心律失常等可逆性并发症,应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措施尽快恢复窦性心律;对于造影剂肾病等慢性并发症,应通过水化治疗、调整造影剂用量等措施促进肾功能恢复。
五、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因素、手术操作因素和药物因素等。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在并发症发生时应及时判断并发症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预后。
简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某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类型,并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为6.83%,主要类型包括血管损伤、心律失常、造影剂肾病、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复杂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大部分并发症得到控制,未造成严重后果。本文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