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教学设计(精选17篇)之综合篇
一、设计意图
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身体认知是幼儿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本设计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为指导,通过多感官体验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身体主要部位及其功能,培养爱护身体的意识,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准确指认并说出头、肩、膝、脚等身体部位名称
(二)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动作发展大肌肉控制能力,能用简单语言描述身体部位功能
(三)情感目标:萌发爱护身体的意识,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人体模型1个、布艺大骰子1个(六个面分别贴身体部位图片)、音乐《身体音阶歌》《健康歌》、彩色贴纸50枚、镜子10面、A3纸身体轮廓图10张、油画棒20盒
(二)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唱跳《小手拍拍》的经验
(三)环境准备:将活动室布置成"身体探索馆",设置镜子区、模型区、游戏区三个功能区
四、活动过程(总时长40分钟)
(一)导入环节:魔法变变变(5分钟)
1. 教师佩戴医生胸牌变身"身体博士",用神秘语气说:"今天我们要去身体王国探险,先来跳个热身操!"播放《身体音阶歌》,师幼共同做动作:摸摸头(双手摸头)、耸耸肩(双肩上提)、拍拍膝(双手拍膝)、跺跺脚(双脚跺地)
2. 提问互动:"刚才我们动到了哪些身体部位?哪个部位最厉害?"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身体部位
(二)主体环节:身体大发现(25分钟)
1. 镜子里的我(8分钟)
分组到镜子区,每人一面小镜子。教师引导观察:"看看镜子里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采用递进式提问:
- 你的头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
- 眼睛像什么?它能做什么?
- 摸摸你的小鼻子,它有什么本领?
幼儿用贴纸在镜子旁标记发现的部位,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建立"部位-功能"的对应认知
2. 模型探秘(7分钟)
出示人体模型,开展"身体部位猜猜乐":
- 教师指模型部位,幼儿抢答名称
- 幼儿轮流指模型,其他幼儿说名称
- 蒙眼摸模型猜部位(增加触觉体验)
重点引导认识内脏器官位置,用童趣语言解释:"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肺是空气加油站"
3. 身体骰子游戏(10分钟)
幼儿围坐成圈,教师抛掷布艺骰子,落地面朝上的部位对应的幼儿需:
- 基础版:说出部位名称并指认
- 进阶版:模仿该部位的动作(如"耳朵"要左右转动)
- 挑战版:用该部位帮助同伴(如"手"帮同伴系扣子)
每完成一个挑战获得贴纸奖励,集满5枚可兑换"健康小卫士"徽章
(三)结束环节:身体保护行动(7分钟)
1. 绘画表达:发放身体轮廓图,幼儿用油画棒装饰并标注保护方法(如给牙齿画牙刷、给手画手套)
2. 儿歌巩固:集体创编《爱护身体歌》
"眼睛眼睛亮晶晶,不用脏手揉呀揉;
牙齿牙齿白又白,每天早晚刷干净;
小手小手真能干,勤剪指甲讲卫生;
我的身体最宝贵,健康快乐长高高!"(配合动作表演)
3. 延伸任务:发放"家庭健康日记",记录每天刷牙、洗手等好习惯
五、活动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认知表现、合作情况
(二)作品分析:从绘画作品中评估对身体部位功能的理解程度
(三)家长反馈:通过家园联系册收集家长对幼儿生活习惯改变的观察
六、活动延伸
(一)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X光片、人体拼图等材料
(二)生活环节:将身体认知融入晨检、盥洗等日常环节
(三)家园共育:开展"亲子运动日",设计需要身体协调的游戏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经验:多感官体验设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模型操作环节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二)改进方向:需增加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关注,如为触觉敏感幼儿提供替代操作材料
(三)创新亮点:将健康领域与艺术、语言领域自然融合,通过游戏化教学实现"玩中学"
八、附录
(一)观察记录表模板
(二)家庭健康日记样本
(三)相关儿歌歌词集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身体认知、游戏化学习、健康领域、多感官体验、家园共育
简介:本教案针对3-6岁幼儿设计,通过"魔法变变变"导入、"身体大发现"主体活动、"身体保护行动"结束环节的递进式设计,运用模型观察、骰子游戏、绘画表达等多元策略,帮助幼儿在40分钟内完成对身体部位的认知建构,同时融入爱护身体的教育目标,形成"认知-体验-应用"的完整学习链,配套观察评价工具与家园延伸方案,体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生活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