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础方向认知后,对空间位置关系的深化学习。教材通过"确定电影院座位""描述动物馆位置"等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对"概念,掌握用有序数对(a,b)表示平面内点位置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本课具有以下特点:1.生活性:选取电影院、动物园等学生熟悉的场景;2.逻辑性:从具体情境抽象到数学模型;3.发展性:为初中函数学习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四年级学生已具备方向辨别能力,能描述简单路线,但对精确位置描述存在困难。通过课前调查发现,85%的学生能说出"第几排第几个",但仅12%能正确使用数对表示。
2.学习特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需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抽象概念。喜欢游戏化、竞争性的学习方式。
3.潜在困难: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意义理解;不同参照系下的位置描述差异;从一维排列到二维平面的思维跨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对的含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标出指定数对的位置
(3)能根据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建模→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难点:1.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意义 2.不同参照系下的位置转换
五、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影院座位模型(5排6列)、磁性方格板
2.学具:方格纸(每人1张)、坐标卡(每组1套)、动物卡片
3.环境:分组就座(4人一组),便于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40分钟)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电影院找座位"视频(小明持第3排第4号票却找不到座位)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找不到座位?
(2)怎样准确描述座位位置?
3.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2分钟)
(2)代表汇报(预设:要说清"从哪往哪数""先排后号")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活动1:建立数对概念
1.操作感知:
(1)出示电影院座位模型(标注行、列)
(2)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第2排第5个座位的位置
2.展示交流:
(1)典型方法:文字描述(第2排第5个)、箭头标注、符号记录
(2)引导比较:哪种方法更简洁准确?
3.数学建模:
(1)介绍数学家约定:用(2,5)表示第2列第5行
(2)强调书写规范:括号、逗号、数字顺序
活动2:深化数对理解
1.游戏"我说你指":
(1)教师报数对(3,4),学生在模型上指出位置
(2)学生互报数对,同桌互查
2.变式练习:
(1)改变参照系:以最后一排为第1排重新表示
(2)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座位有不同的数对表示?
3.错误辨析:
(1)出示错误数对(4,3)与(3,4)
(2)对比观察: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应用(12分钟)
基础练习:
1.课本"做一做":在方格纸上标出(1,6)、(3,4)等位置
2.快速反应:教师说班级学生位置,学生用数对表示
综合应用:
1.动物馆寻宝:
(1)出示动物园方格图(每格代表100米)
(2)任务:根据数对(2,3)找到熊猫馆,计算到大门距离
2.设计座位:
(1)小组合作:为班级设计新座位方案,用数对表示
(2)展示评价:从合理性、美观性、便捷性等方面评价
拓展延伸:
1.介绍经纬线: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类比数对
2.思考问题:如果增加楼层,怎样用三个数表示空间位置?
(四)总结反思(3分钟)
1.知识梳理: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
2.情感交流:
(1)学习中最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决?
七、板书设计
方法:数对(a,b) a表示列,b表示行
注意:1.从左往右数列 2.从前往后数行 3.先列后行
示例:第3排第4个 → (3,4)
八、作业设计
1.基础题:
(1)完成练习册第35-36页
(2)用数对描述家中家具的位置
2.实践题:
(1)测量教室长宽,建立坐标系表示门窗位置
(2)设计校园平面图,用数对标注主要建筑
3.挑战题:
研究三维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用(x,y,z)表示)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在操作活动中建构数学模型,在应用拓展中深化理解。成功之处在于:1.利用电影院模型突破数对顺序难点;2.通过错误辨析强化概念理解;3.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需求。改进方向:1.增加学生自主提问环节;2.对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机会;3.加强数学史渗透(如介绍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
十、精选变式设计(补充篇目)
变式1:棋盘上的位置
将方格纸改为国际象棋棋盘,用字母+数字(如a3,h6)表示位置,比较与数学数对的异同。
变式2:动态位置描述
设计"机器人寻路"情境,给出初始位置和移动指令(如向右3格,向上2格),用数对变化描述最终位置。
变式3:多参照系转换
提供同一场景的两种不同列数方式(如从左数/从右数),建立两种数对之间的转换关系。
变式4:缺失信息推理
给出部分数对信息(如某行的三个数对中两个数字相同),推理完整数对并确定位置。
变式5:跨学科应用
结合科学课"植物观察",用数对记录校园植物分布位置,制作简易植物地图。
变式6:错误案例诊断
提供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如顺序颠倒、参照系混淆),组织小组诊断并修正。
变式7:文化对比研究
比较中西方地址表示差异(如中国"XX路XX号"与西方"门牌号+街名"),探讨数学表达的共性。
变式8:技术融合实践
使用电子白板互动功能,学生拖动数对标记位置,系统即时反馈正误。
变式9:开放性问题
提出"如何用最少信息确定教室中任意位置"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更优化的位置表示方法。
变式10:数学阅读延伸
推荐《数学家的眼光》中关于坐标系的章节,撰写读书笔记分享收获。
变式11:游戏化巩固
设计"数对大富翁"游戏,通过掷骰子前进,用数对定位获取资源。
变式12:项目式学习
开展"设计校园导视系统"项目,综合运用位置表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变式13:跨年级衔接
与三年级教师合作,设计"位置表示方法发展史"主题活动,体现知识连贯性。
变式14:特殊情境应用
模拟地震逃生场景,用数对快速确定安全出口位置,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变式15:艺术融合创作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定位绘制简单图形,体验数学与艺术的结合。
变式16:生活观察日记
记录一周内使用位置描述的生活场景,分析数学表达的优势与局限。
变式17:国际理解教育
了解不同国家地图方向设定习惯(如上北下南/上南下北),培养全球视野。
关键词:确定位置、数对、空间观念、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抽象建模、位置表示、方格纸、参照系
简介:本教学设计围绕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单元展开,通过电影院找座位等生活情境引入数对概念,采用"操作感知—数学建模—应用拓展"的三段式教学结构。设计包含17种变式训练,涵盖基础巩固、综合应用、跨学科融合等多个维度,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抽象能力。教学特色包括:1.利用对比辨析突破数对顺序难点;2.通过分层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3.融入数学史和文化对比提升学科素养。配套提供多媒体教具、方格操作板等学具,支持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