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幽默笑话 > 巴东话谚语大全

巴东话谚语大全

唐朝乐队 上传于 2023-06-14 05:58

巴东话谚语大全》这本“奇书”,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正襟危坐、咬文嚼字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巴东人用方言编织的一张幽默大网,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鸡毛蒜皮都一网打尽。你要是翻开它,保准笑得前仰后合,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跟一群巴东老友唠嗑。

先说说这书里关于“懒”的谚语。巴东人说懒,那叫一个绝。“懒人吃饼,连脖子都懒得转”,你瞧瞧,这懒得多彻底,饼都递到嘴边了,脖子都懒得动一下,估计连嚼都嫌费牙。有这么个笑话,老张是个出了名的懒汉,一天到晚就躺在床上。他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做了个特大号的饼,中间挖个洞,套在他脖子上,心想这下他饿了伸手就能拿到。结果第二天一早,老婆发现老张居然饿晕了,再一看,饼前面被他啃得干干净净,后面连动都没动。老婆气得直跺脚:“你个懒鬼,脖子都不晓得转一下!”老张迷迷糊糊地说:“我转脖子多累啊,等它自己转过来呗。”这懒劲儿,真是没谁了。

再说说“馋”。巴东话里形容馋,那叫一个生动。“馋猫鼻子尖,闻到腥味就往前钻”。有这么个事儿,村里的二愣子是个大馋猫。有一天,村头王大爷家杀猪,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猪肉。二愣子闻着味儿,口水都流了三尺长。他眼巴巴地在王大爷家门口转悠,像只等食的小狗。王大爷故意逗他:“二愣子,你想吃肉不?”二愣子连忙点头:“想,想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觉。”王大爷笑着说:“那你帮我干点活,我就给你吃。”二愣子一听,立马挽起袖子,又是挑水,又是劈柴,忙得满头大汗。等活干完了,王大爷端出一小碗肉,说:“喏,给你。”二愣子看着那小碗肉,眼睛都直了:“王大爷,就这点啊?”王大爷说:“你这馋猫,吃多了消化不了,这点刚好。”二愣子撇撇嘴,但还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边吃边说:“下次有活还叫我,我还能再干点。”

关于“笨”,巴东话也有独特的表达。“笨得像头猪,教它转弯它撞树”。村里有个小年轻叫狗剩,人挺实在,就是有点笨。有一回,村里组织学骑摩托车。教练在前面示范怎么转弯,边骑边喊:“转弯的时候要慢,看准方向。”狗剩在旁边看得眼睛都不眨。轮到他骑了,他跨上摩托车,风风火火地就冲了出去。到了该转弯的地方,他脑子一懵,忘了教练说的,直接就往树上撞去。“砰”的一声,摩托车倒在地上,狗剩也摔了个狗啃泥。教练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哭笑不得地说:“狗剩啊,你咋这么笨呢,我教你转弯,你倒好,直接撞树。”狗剩揉着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教练,我忘了转弯咋弄了,就想着往前冲。”

巴东话里形容“爱吹牛”也特别有意思。“吹牛不上税,牛皮吹破没人赔”。村里的老王是个吹牛大王。有一天,几个村民围在一起聊天,老王又开始吹上了:“我跟你们说,我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力大无穷。有一次,我去山上砍柴,遇到一头大野猪,那野猪足有好几百斤重,向我冲过来,我眼都不眨,一把就把它抓住了,还把它扛回了家。”旁边一个村民笑着说:“老王,你吹得也太离谱了吧,那野猪那么凶,你能一把抓住?”老王脖子一梗:“怎么不能,我那时候力气大得很,别说野猪了,就是老虎来了我也不怕。”正说着,村里的猎户老李过来了,老李可是真有本事,经常上山打猎。老李听了老王的话,笑着说:“老王啊,你要真有这本事,下次跟我一块儿上山打猎去,让我也见识见识。”老王一听,脸都绿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那天就是运气好,现在不行了,老了,没那力气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巴东,关于“怕老婆”也有不少有趣的谚语。“怕老婆有饭吃,不怕老婆喝西北风”。村里的老李就是个怕老婆的主儿。有一天,老李和几个朋友在村口的小酒馆喝酒。大家喝得正高兴,老李的老婆找来了。她站在门口,叉着腰,大声喊道:“老李,你还不给我回家,在这儿喝什么酒!”老李一看老婆来了,吓得赶紧站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我先回家了,你们慢慢喝。”朋友们都打趣他:“老李啊,你可真怕老婆。”老李笑着说:“怕老婆好啊,怕老婆有饭吃嘛。”说着,就灰溜溜地跟着老婆回家了。回到家,老婆还在唠叨:“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酒,家里的事一点都不管。”老李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是是,老婆说得对,我以后不喝了。”

巴东话里还有关于“小气”的谚语。“小气鬼喝凉水,喝了凉水变魔鬼”。村里的赵四是个出了名的小气鬼。有一天,几个朋友去他家做客。到了吃饭的时候,赵四只炒了一小盘青菜,还把青菜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朋友们看着那少得可怜的菜,都有点哭笑不得。一个朋友说:“赵四啊,你这也太小气了吧,就这么点菜,我们怎么吃啊。”赵四笑着说:“大家别客气,省着点吃,这菜可贵了。”朋友们无奈地摇摇头。吃完饭,大家准备走,赵四居然还每人收了两块钱的“饭钱”。朋友们都惊呆了,其中一个说:“赵四,你也太小气了吧,我们来你家做客,你还收钱。”赵四理直气壮地说:“我这菜又不是白给的,你们吃了就得给钱。”从那以后,大家都不愿意去赵四家做客了,都背地里叫他“小气鬼”。

关于“爱面子”,巴东话也有独特的表达。“爱面子活受罪,死要面子脸发黑”。村里的孙五是个爱面子的人。有一天,村里有个富人办酒席,邀请了很多人。孙五也收到了邀请,他特别高兴,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为了在酒席上显得有身份,他特意去借了一套很贵的西装。酒席那天,他穿着西装,昂首挺胸地去了。到了酒席上,他看到别人都穿着名牌衣服,心里有点自卑,但还是强装镇定。吃饭的时候,他为了显示自己见过世面,每道菜都只尝一点点,还故意大声说:“这菜也就一般般,我平时吃的比这好多了。”旁边的人听了,都偷偷地笑他。酒席结束后,孙五去还西装,结果发现西装被他不小心弄破了一个洞。借西装给他的人很生气,让他赔钱。孙五为了面子,只好硬着头皮赔了钱。回到家,他看着空空的钱包,心疼得直跺脚,嘴里还念叨着:“我这死要面子,真是活受罪啊。”

巴东话里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巴东人的生活。它们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反映了巴东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百态。这些谚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巴东文化的传承。每一个谚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巴东人的智慧和乐观。

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巴东就有不一样的演绎。村里要修一条小路,大家都没什么经验。有三个平时被大家认为是“笨手笨脚”的人,主动站出来说要负责修路。一开始,大家都笑话他们,觉得他们肯定干不好。可这三人不气馁,每天凑在一起商量办法。他们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挖土,一个负责搬运材料。遇到难题,就一起想办法解决。结果,这条小路修得又平整又结实,比村里以前请专业工匠修的路还好。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臭皮匠”还真能顶个“诸葛亮”。

还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巴东也变成了有趣的笑话。村里新来了个村官,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一上任就宣布要搞三个大项目。第一个项目是要在村里建一个大型的游乐场,说是要让村里的小孩有地方玩。结果,项目刚开工,就发现资金不够,材料也买不全,最后只能停工。第二个项目是要在村里种一片果园,说是要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可是,大家都没种过果树,也不知道怎么管理,果树种下去没多久,就死了一大半。第三个项目是要在村里修一条通往镇里的公路,结果,征地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麻烦,村民们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地让出来,项目也搁浅了。这个新官的三把火,没烧起来,反而把自己烧得灰头土脸。大家都在背后议论:“这新官的三把火,烧得太猛,把自己给烧着咯。”

巴东话谚语里的幽默,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巴东人的生活中。它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让困难和挫折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村头巷尾,你都能听到这些充满智慧的谚语,感受到巴东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村里几个年轻人在一起聊天,聊到了找对象的话题。一个年轻人说:“我现在找对象可难了,要求太高,既要长得漂亮,又要会做家务,还要有文化。”另一个年轻人笑着说:“你呀,别做白日梦了,哪有那么完美的人。就像那巴东话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学会取舍。”大家听了,都纷纷点头。这时,一个年纪大点的老人插话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太挑剔。我当年找对象的时候,哪有什么要求,看着顺眼,能一起过日子就行。现在日子不也过得挺好的。”年轻人听了,都笑着说:“爷爷,您那时代和我们现在不一样了。”老人笑着说:“不管什么时候,找对象都要实在点,别光看外表,要看内心。”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巴东话谚语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巴东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每一个谚语都是巴东人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来,成为了巴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巴东人,还是外地人,只要你走进巴东,听到这些幽默风趣的谚语,你就会被巴东人的热情和智慧所感染,爱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关键词:巴东话谚语、幽默笑话、懒汉、馋猫笨人吹牛大王、怕老婆、小气鬼爱面子、生活智慧

简介:《巴东话谚语大全》以幽默笑话形式展现巴东话谚语,通过讲述懒汉、馋猫、笨人等各类人物故事,体现巴东人性格特点与生活百态,彰显巴东话谚语背后生活智慧与乐观态度。

《巴东话谚语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