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公用设施的自述(精选2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常见公用设施的名称、功能及分类;理解公用设施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公用设施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公用设施的关注与爱护意识;树立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珍惜公共资源、维护公共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用设施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认识公用设施对生活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中反思对公用设施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维护公用设施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精选教案1:公用设施的“自述”与互动)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城市街景视频,画面中包含路灯、垃圾桶、公交站牌、消防栓等公用设施。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才的视频里出现了哪些我们熟悉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这些为公众服务、供大家共同使用的设施,就是公用设施。”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 公用设施的“自述”角色扮演
教师提前准备路灯、垃圾桶、长椅、消防栓等公用设施的头饰,邀请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设施。每位“设施”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功能:
路灯:“我是路灯,每天晚上我都会亮起,为夜行的人照亮道路,让城市不再黑暗。”
垃圾桶:“我是垃圾桶,我的肚子里装着大家丢弃的垃圾,如果没有我,街道会变得又脏又乱。”
长椅:“我是公园的长椅,累了的人可以坐在我身上休息,看看风景,聊聊天。”
消防栓:“我是消防栓,平时我安静地待在路边,但一旦发生火灾,我会喷出强大的水流,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教师提问:“如果这些设施‘罢工’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并回答,强化对公用设施重要性的认识。
2. 公用设施的分类与功能
教师展示PPT,将公用设施分为四类:
(1)交通设施:公交站牌、红绿灯、人行天桥
(2)环境卫生设施:垃圾桶、公共厕所、洒水车
(3)安全保障设施:消防栓、监控摄像头、应急避难场所
(4)休闲服务设施:长椅、健身器材、凉亭
每组选一名代表举例说明该类设施的作用,教师补充完善。
3. 小组讨论:我与公用设施的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你每天都会用到哪些公用设施?它们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例如:“我每天坐公交车上学,公交站牌让我知道车什么时候来;放学后在小区玩,健身器材让我锻炼身体。”
(三)巩固提升(10分钟)
1. 案例分析:被破坏的公用设施
教师展示图片:被踢倒的垃圾桶、刻满字的公园长椅、损坏的红绿灯。提问:“看到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感受?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引导学生从安全、环境、成本等角度分析,得出“破坏公用设施不仅影响他人使用,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增加社会成本”的结论。
2. 制定“爱护公约”
小组讨论:“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公用设施做些什么?”每组制定一条“爱护公约”,如“不乱刻乱画”“看到损坏的设施及时报告”“节约使用公共资源”等。教师汇总后形成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公用设施就像城市的‘无声伙伴’,默默为我们服务。爱护它们,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小公民。”
五、教学过程(精选教案2:公用设施的“烦恼”与解决)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受伤”的公用设施照片:一个被贴满小广告的公交站牌。提问:“同学们,这个站牌怎么了?如果你是它,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出课题:“今天,让我们听听公用设施的‘烦恼’。”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 公用设施的“烦恼”情景剧
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每组选择一个公用设施(如路灯、垃圾桶、长椅),设计一段“烦恼”对话:
路灯:“每天晚上我都努力发光,可有些人用石头砸我的灯罩,现在我看不清路了,好危险!”
垃圾桶:“我的肚子本来是装垃圾的,可有人把垃圾扔在我旁边,风一吹,垃圾满地都是,我多希望大家能准确把我‘喂饱’啊!”
长椅:“小朋友们喜欢坐在我身上吃零食,可吃完后把包装纸塞进我的缝隙里,时间久了,我浑身都痒痒的,好难受!”
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这些设施的‘烦恼’是怎么来的?我们身边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2. 调查与分享:身边的公用设施问题
教师发放调查表,内容为:“你发现学校或社区哪些公用设施存在问题?(如损坏、脏乱、被占用等)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在校园或社区进行简单调查,课堂分享调查结果。例如:“学校操场边的健身器材螺丝松了,容易夹到手,应该请工人师傅修理。”
3. 角色体验:我是“设施管理员”
教师模拟“设施管理处”场景,学生分组扮演管理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组:“对于被贴小广告的公交站牌,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并在旁边设置‘禁止张贴’的提示牌。”
第二组:“对于损坏的路灯,应该及时联系维修人员,同时在班级群提醒同学们不要破坏公共设施。”
第三组:“对于乱扔垃圾的现象,可以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并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
教师点评各组的方案,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巩固提升(10分钟)
1. 制作“爱护设施”宣传卡
学生用彩纸制作宣传卡,内容为一句爱护公用设施的标语(如“爱护设施,人人有责”“小手拉大手,共护城市美”)和一幅简笔画。完成后,教师选择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并鼓励学生将宣传卡送给家人或社区工作人员。
2. 延伸活动:社区实践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开展一次“爱护公用设施”宣传活动,如清理小广告、检查设施损坏情况、向居民发放宣传单等。下节课分享活动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公用设施的‘烦恼’其实是我们行为的反映。每一个小小的爱护行动,都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做知识的学习者,更要做行动的践行者。”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调查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但在活动组织中,需注意控制时间,避免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可结合社区实践,深化学生对公共责任的认识。
关键词:公用设施、自述、角色扮演、爱护意识、社会责任、思品教案
简介:本教案围绕“公用设施的自述”主题,设计了两篇精选教学方案。教案1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化身公用设施“自述”功能,结合案例分析与公约制定,强化爱护意识;教案2以情景剧展现设施“烦恼”,通过调查、角色体验与宣传卡制作,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两篇教案均注重情境创设与实践参与,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与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