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物理教案 > 摩擦力教案示例(精选2篇)

摩擦力教案示例(精选2篇)

室火猪 上传于 2023-01-24 03:35

摩擦力教案示例(精选2篇)

教案一: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运用公式F=μN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双重作用,激发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判断、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动态判断,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毛巾、砝码、小车、滑轮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视频:汽车在冰雪路面打滑、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摩擦。提问:“为什么汽车需要防滑链?人走路时鞋底为什么要有纹路?”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 摩擦力的定义与分类

演示实验:用手推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木块未动;继续用力,木块开始滑动。提问:“木块静止时是否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方向如何?”

总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趋势)和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2.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案例分析:

(1)人推箱子未推动,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反;

(2)汽车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加速,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强调: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非绝对运动方向。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

(1)控制变量法设计: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添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录示数;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木板→毛巾),重复实验。

(2)数据记录与分析: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无关。

4. 摩擦力的应用与危害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如鞋底花纹、轴承加润滑油),分析其原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判断题: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可能促进运动)

2. 选择题: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 轮胎刻花纹 B. 车轴加润滑油 C. 刹车片紧压 D. 鞋底加钉。(答案:B)

3. 计算题:一木块重20N,在水平桌面上以0.5m/s速度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求滑动摩擦力大小及若压力变为30N时的摩擦力。(答案:5N;7.5N)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影响因素及应用。

教师补充:摩擦力是“必要之恶”,既需要利用(行走、传动),也需要克服(机械磨损、能量损耗)。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观察生活中3种增大摩擦力和3种减小摩擦力的实例,说明其原理。

教案二:高中物理《摩擦力》进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静摩擦力的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掌握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能分析复杂情境中的摩擦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实验和理论推导,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摩擦力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难点:静摩擦力的突变问题,摩擦力参与的连接体问题。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气垫导轨、滑块、砝码、计算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提问:“初中学习的滑动摩擦力公式是什么?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回顾基础知识,引出静摩擦力的进阶问题:“当推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如何变化?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有何关系?”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静摩擦力的动态分析

实验演示:用力传感器缓慢拉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计算机显示拉力与摩擦力的实时变化曲线。

分析曲线:

(1)0→Fmax阶段:静摩擦力随拉力增大而增大,方向与拉力相反;

(2)Fmax瞬间:木块开始滑动,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

(3)F>Fmax后: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若压力、接触面不变)。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滑,通常近似认为Fmax≈F滑。

2.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实验设计: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滑动摩擦力F滑;

(2)用天平测木块质量m,计算正压力N=mg;

(3)根据公式μ=F滑/N计算动摩擦因数。

数据对比:不同接触面(木板、毛巾、玻璃)的μ值差异,分析材料对μ的影响。

3. 摩擦力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案例分析:

(1)水平传送带问题:物体以初速度v0滑上静止传送带,分析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及摩擦力变化;

(2)连接体问题:两木块叠放,用水平力拉下木块,分析两木块间的静摩擦力是否达到最大值;

(3)斜面摩擦力问题:物体沿斜面下滑,分析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合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解题步骤:

① 明确研究对象;

② 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③ 判断摩擦力类型(静/动);

④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列方程;

⑤ 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

(三)巩固提升(10分钟)

1. 典型例题:一质量为2kg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F=10N的水平力拉木块,求木块的加速度。(答案:a=3m/s²)

2. 变式训练:若将拉力改为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求木块的加速度。(答案:a≈1.06m/s²)

3. 拓展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测量最大静摩擦力?提示:通过缓慢增加拉力,记录物体刚要滑动时的临界拉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动态变化、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摩擦力与牛顿定律的综合应用技巧。

教师点评:强调物理模型的建立(如隔离法、整体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动摩擦因数测定中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方法。

2. 解答综合题:一斜面倾角为37°,物体质量为5kg,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及若用水平力F推物体使其静止在斜面上,F的最小值。(答案:a=2m/s²;Fmin≈12N)

关键词: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控制变量法、动摩擦因数、牛顿运动定律、实验探究

简介:本文提供两篇摩擦力教学设计,第一篇针对初中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及影响因素,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第二篇面向高中生,深入探讨静摩擦力的动态变化、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结合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复杂问题,提升科学探究与综合应用能力。两篇教案均注重实验与理论结合,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摩擦力教案示例(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