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宏观经济 > 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地方保护的“衡量”

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地方保护的“衡量”

黎明 上传于 2021-11-08 12:17

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地方保护的“衡量”

摘要: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效率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税收尺度这一独特视角,构建地方保护程度的定量衡量体系,深入分析地方保护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研究首先梳理了地方保护的理论基础,接着从税收竞争、税收优惠和税收转移三个维度构建了衡量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最后,本文提出了破解地方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保护、税收尺度、定量研究、税收竞争、税收优惠、税收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它通常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经济政策,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以保护本地企业和产业的利益。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本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引发区域间的贸易战,对整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其政策选择和执行力度往往与地方保护行为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可能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实施税收歧视或进行税收转移等,来达到保护本地产业的目的。因此,从税收尺度出发,构建地方保护程度的定量衡量体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地方保护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方保护的理论基础

地方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区域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区域经济学认为,由于区域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政府有动机通过保护本地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强调,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实施地方保护政策来增强自身的财政能力和政治影响力。

地方保护主义还可能受到制度环境、市场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制度不健全或市场分割严重的地区,地方保护行为可能更为普遍。同时,文化传统中的地域观念和排外心理也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的程度。

三、税收尺度下地方保护的衡量指标构建

为了定量衡量地方保护的程度,本文从税收尺度出发,构建了包括税收竞争、税收优惠和税收转移三个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

(一)税收竞争指标

税收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进行的税收政策竞争。这种竞争可能表现为降低税率、提供税收减免或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税收竞争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各地区实际税率与全国平均税率的差异、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等来衡量。

(二)税收优惠指标

税收优惠是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为本地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税收抵免或税收返还等优惠措施,地方政府可以降低本地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税收优惠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种类、数量和金额等来衡量。

(三)税收转移指标

税收转移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分配比例或实施税收返还等措施,将税收收入从外地企业转移至本地企业。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对外地企业征收较高的税收,而对本地企业提供税收返还或补贴。税收转移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各地区税收返还的金额、比例和覆盖范围等来衡量。

四、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衡量指标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税收竞争、税收优惠和税收转移三个维度的指标均与地方保护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税收竞争指标显示,实际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其地方保护程度往往更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通过降低税率来吸引投资,进而保护本地产业。税收优惠指标则表明,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广、力度大的地区,其地方保护程度也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税收优惠降低了本地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税收转移指标则显示,税收返还金额大、比例高的地区,其地方保护程度也更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税收转移将税收收入从外地企业转移至本地企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割。

五、地方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

地方保护主义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本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如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等,但从长期来看,却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一)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地方保护主义通过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破坏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市场效率,还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降低经济效率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分割和竞争不充分,使得企业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长期来看,这将降低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潜力。

(三)引发区域间贸易战

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引发区域间的贸易战,导致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进一步加剧市场分割和经济失衡。这不仅会损害各地区的经济利益,还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造成威胁。

六、破解地方保护的政策建议

为了破解地方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税收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减少地方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实施地方保护的动机。这包括统一税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等。

(二)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等,打破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强化市场监管

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地方保护行为。通过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服务流程等,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税收尺度这一独特视角,构建了地方保护程度的定量衡量体系,并深入分析了地方保护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税收竞争、税收优惠和税收转移三个维度的指标均与地方保护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方保护主义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本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税收尺度下地方保护的衡量指标体系,考虑更多影响地方保护程度的因素,如制度环境、市场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同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建议。

简介:本文以税收尺度为视角,构建了地方保护程度的定量衡量体系,从税收竞争、税收优惠和税收转移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地方保护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其经济效应。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破解地方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地方保护的“衡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