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地理教案 > 山地的形成教案(通用8篇)

山地的形成教案(通用8篇)

罗大佑 上传于 2022-09-22 07:05

《山地的形成教案(通用8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山地的概念,理解山地作为重要地貌类型的特征。

2. 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能够区分不同地质作用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3. 学会运用地质构造知识解释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典型山地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山地实例,理解山地形成的动态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思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制。

2.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过程及典型地貌特征。

(二)教学难点

1.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动态对应关系。

2. 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解释复杂山地地貌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动画、视频等动态资源展示地质作用过程。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喜马拉雅山、华山、长白山等典型山地作为分析对象。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完成地貌形成机制的分析任务。

4. 实验模拟法:使用海绵、木板等材料模拟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世界著名山地景观图片(如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提问:"这些雄伟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形态特征,激发探究兴趣。通过对比平原与山地的地形差异,引出本课主题——山地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1. 山地概念与分类(10分钟)

(1)定义: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起伏地形。

(2)分类标准:按成因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堆积山等类型。

(3)展示分类图表:通过树状图直观呈现山地分类体系。

2. 内力作用与山地形成(20分钟)

(1)地壳运动:

① 水平运动:展示板块运动动画,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② 垂直运动:以东非大裂谷为例说明地壳抬升与沉降。

(2)岩浆活动:

火山喷发机制:播放火山喷发视频,讲解岩浆上升通道与喷发口形成。

② 火山地貌特征:展示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图片,分析火山锥、火山口形态。

(3)变质作用:简要说明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性质改变。

3. 外力作用与山地塑造(15分钟)

(1)风化作用:

① 物理风化:展示花岗岩球状风化现象图片。

② 化学风化:以石灰岩溶蚀作用为例说明。

(2)侵蚀作用:

① 流水侵蚀:分析河流溯源侵蚀对V形谷形成的影响。

② 冰川侵蚀:展示U形谷、角峰地貌图片。

③ 风力侵蚀:简要说明风蚀蘑菇的形成机制。

(3)搬运与堆积作用:解释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4. 典型山地形成机制(25分钟)

(1)褶皱山:

① 褶皱概念:通过海绵挤压实验演示背斜与向斜形成。

② 典型案例:分析阿尔卑斯山(向斜成山)与科罗拉多大峡谷(背斜成谷)的差异。

③ 读图训练:指导学生识别地质剖面图中的褶皱形态。

(2)断块山:

① 断层概念:使用木板断裂实验模拟地垒与地堑形成。

② 典型案例:解析华山(地垒)与渭河平原(地堑)的共生关系。

③ 实际应用:讨论断层地带工程建设注意事项。

(3)火山:

① 火山结构:展示火山剖面图,讲解火山通道、火山口、熔岩流等构造。

② 典型案例:分析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与夏威夷群岛(盾状火山)的形成。

③ 安全教育:介绍火山监测与防灾减灾措施。

(三)课堂活动(15分钟)

1. 小组任务:每组选择一种典型山地,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形成过程演示文稿。

2.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地质学家、工程师、导游等角色,从不同视角分析山地价值。

3. 实验观察:使用砂土模型模拟河流侵蚀过程,记录沟谷发育特征。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知识框架: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山地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重点回顾:强调内力作用奠定山地基础,外力作用进行地貌雕塑。

3. 情感升华:引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 基础题:绘制褶皱山、断块山形成过程示意图。

2. 实践题:调查本地是否存在山地地貌,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拓展题:撰写小论文《如果地球上没有山地》.

五、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实验模拟有效突破了地质构造的抽象性,案例选择贴近生活实际。

2. 改进方向:需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增加三维模型辅助教学。

3. 生成处理:针对学生提出的"火山灰对气候的影响"等延伸问题,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

六、板书设计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概念与分类

二、形成动力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三、典型类型

 褶皱山——水平挤压

 断块山——垂直断裂

 火山——岩浆喷发

关键词:山地形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地质构造、地貌演化

简介:本教案系统阐述了山地的形成机制,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入解析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重点讲解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类典型山地的形成过程,结合世界著名山地实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教案设计注重知识建构与情感培养的统一,通过角色扮演和实地调查等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山地的形成教案(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