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教育学论文 > 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

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

查士丁尼一世 上传于 2020-07-21 08:41

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

摘要:本文聚焦于《荷花淀》教学片段,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导引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中诗意的中和之美。从教学背景、目标设定出发,详细阐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如情境创设、文本细读、问题引导等,分析这些策略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和之美的感知与理解,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独特美学价值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荷花淀、教学片段、诗意中和之美、导引感悟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荷花淀》作为孙犁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风格和中和之美展现出别样的文学魅力。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观念,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平衡、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荷花淀》中,这种中和之美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描写的渲染以及情节发展的安排等多个方面。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种诗意的中和之美,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荷花淀》教学片段为例,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背景与目标设定

(一)教学背景

本教学片段面向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于《荷花淀》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学生往往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中蕴含的诗意和中和之美。此外,当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缺乏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荷花淀》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引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品的诗意和中和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和之美所蕴含的和谐、包容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荷花淀自然风光的视频,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优美、宁静的氛围。视频中,碧波荡漾的湖水、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的芦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花淀的美景之中。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学生表示:“画面太美了,让人陶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对《荷花淀》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本细读,品味诗意

1.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水生嫂这一核心人物。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生嫂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细读,学生感受到水生嫂的勤劳、贤惠。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在得知丈夫要参军时的语言和动作,“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从她的笑容和询问中,学生体会到水生嫂的温柔与体贴;而她“站起来要去端饭”的动作,则展现出她对丈夫的关心。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生嫂的情感表达是否过于激烈或过于平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中和之美在人物情感处理上的体现,即情感既真挚又不失含蓄。

2. 环境描写赏析

文中对荷花淀自然环境的描写极具诗意,如“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画面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情节发展的关系。学生发现,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烘托出水生嫂宁静、愉悦的心情,也为后文水生回来以及夫妻话别等情节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是中和之美在环境描写中的体现。

(三)问题引导,深化理解

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诗意和中和之美。例如,“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既不热烈奔放,也不冷漠淡然,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观念?”“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互交融,这种和谐的关系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逐渐领悟中和之美的内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认为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都遵循着一种适度的原则,既不过分也不欠缺,这正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四)小组合作,拓展延伸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中和之美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具体作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和之美的理解,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有的小组以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为例,分析其中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和谐之美;有的小组则从现代诗歌的角度,探讨诗歌中情感与意象的平衡。通过小组合作和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中和之美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片段的实施,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知识方面,学生不仅掌握了《荷花淀》的相关知识,还对中和之美这一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加浓厚,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情境创设环节,虽然视频和音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关注画面和声音,而忽略了文本本身。在问题引导环节,有些问题的难度可能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加强对问题难度的把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结论

在《荷花淀》教学片段中,通过情境创设、文本细读、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了文本中诗意的中和之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简介:本文围绕《荷花淀》教学片段展开,阐述教学背景与目标后,详细介绍通过情境创设、文本细读、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感悟诗意中和之美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并反思不足,旨在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参考。

《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