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轻重(通用2篇)》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准确识别不同物体的轻重属性。
2. 掌握运用轻重对比原理进行简单美术创作的技巧,如通过色彩明暗、线条疏密、物体大小等表现轻重感。
3. 学会使用绘画工具(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和材料(如卡纸、彩纸、黏土等)表现轻重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分析—创作—评价”的学习过程,提升美术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完善作品并表达创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轻重现象,体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3. 通过作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轻重的概念,掌握通过视觉元素表现轻重的方法。
2. 运用轻重对比创作具有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将抽象的轻重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轻重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1. 实物教具: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羽毛、石头、棉花、铁块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轻重对比的美术作品(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背景与人物的虚实对比、现代抽象画中的色彩轻重)。
3. 示范工具:水彩笔、卡纸、剪刀、胶水等。
(二)学具准备
1. 绘画工具: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
2. 手工材料:彩色卡纸、皱纹纸、黏土、吸管等。
3. 辅助工具:尺子、圆规、剪刀、胶棒。
四、教学过程(通用篇1:以绘画创作为主)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情境导入:教师手持羽毛和石头,提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羽毛和石头,哪个更轻?哪个更重?如果用画笔表现它们,你会怎么画?”
2.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轻重不仅可以通过触摸感受,还能用视觉语言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如何用画笔‘称’出物体的轻重。”
(二)新授环节(20分钟)
1. 感知轻重
(1)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触摸教师准备的实物(羽毛、棉花、木块、铁块等),观察并记录物体的轻重特征。
(2)讨论分享:每组派代表描述物体的轻重感受,教师引导总结:“轻的物体通常柔软、蓬松,重的物体坚硬、密集。”
2. 分析表现方法
(1)课件展示:播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局部图,引导学生观察背景的虚化处理与人物的清晰刻画,分析“远轻近重”的视觉原理。
(2)小组探究:分发轻(如气球、云朵)和重(如大山、铁塔)的图片,讨论如何用线条、色彩、形状表现轻重。
(3)教师示范:以“轻的云朵”和“重的岩石”为例,示范用淡蓝色水彩晕染表现云朵的轻盈,用深褐色油画棒涂抹表现岩石的厚重。
3. 创作指导
(1)主题设定:“我的轻重世界”——学生自由选择一组对比物体(如气球与铅球、蒲公英与石头),通过绘画表现轻重感。
(2)技法提示:
轻的物体:用浅色、曲线、稀疏线条表现。
重的物体:用深色、直线、密集线条表现。
(三)实践环节(20分钟)
1.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构图和用色。
2.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添加背景或故事情节,增强画面趣味性。
(四)展示评价(10分钟)
1. 作品展示: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分组介绍创作思路。
2. 多元评价:
自评:学生说说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手法。
互评:同学指出作品的亮点(如“线条疏密表现得好”)。
师评:教师总结共性问题,表扬创新表现。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布置课后任务:观察生活中的轻重现象(如风吹树叶、高楼与小树),用速写记录下来。
2. 推荐阅读:《艺术与视知觉》中关于“重量感”的章节。
五、教学过程(通用篇2:以手工创作为主)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游戏导入:教师准备两个不透明的袋子,一个装轻物(棉花、气球),一个装重物(积木、铁块),让学生摸后猜测内容,引出“轻重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
2. 提问:“如果用黏土或卡纸做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你会怎么做?”
(二)新授环节(20分钟)
1. 感知轻重材质
(1)材料探索:学生触摸教师提供的材料(如泡沫板、硬纸板、羽毛、铁片),讨论哪些材料适合表现“轻”,哪些适合表现“重”。
(2)教师总结:“轻的材料通常柔软、易变形,重的材料坚硬、有分量。”
2. 分析表现手法
(1)案例分析:展示学生作品《悬浮的云》(用棉花和铁丝制作)和《沉重的山》(用卡纸折叠),讨论材料选择与轻重表现的关系。
(2)技法示范:
轻的物体:用薄纸剪出云朵形状,粘贴在细铁丝上,模拟飘动感。
重的物体:用多层卡纸折叠成山体,表面贴上砂纸增强质感。
3. 创作指导
(1)主题设定:“轻重平衡”——学生用两种不同材质(如轻的羽毛和重的石头)制作一个平衡装置或立体场景。
(2)安全提示:使用剪刀、胶水时注意安全,避免划伤。
(三)实践环节(20分钟)
1. 学生分组创作,教师提供材料支持,鼓励尝试组合不同材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轻的物体看起来更轻,重的物体更重?”
(四)展示评价(10分钟)
1. 作品展示:学生将作品放在展示台上,介绍材料选择和创作意图。
2. 评价标准:
材质选择是否恰当。
轻重对比是否明显。
作品是否有创意。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布置课后任务:用废旧材料(如塑料瓶、易拉罐)制作一个“轻重对比”的装饰品。
2. 推荐活动:参观美术馆或雕塑公园,观察艺术家如何表现物体的重量感。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实物感知和对比分析,学生能快速理解轻重概念,并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2. 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轻重表现仍存在困难,需增加更多直观示范和个性化指导。
关键词:轻重感知、美术创作、视觉表现、材质探索、对比原理、教学评价
简介:本教案围绕“认识轻重”主题,设计了绘画与手工两种通用教学方案。通过实物感知、案例分析、技法示范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理解轻重概念并运用视觉元素表现。教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拓展延伸,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体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