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理疗口诀》
一、肠胃病机总论
肠胃者,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不降则胀满疼痛,脾气不升则泄泻痞闷。针灸调理,当以通调气机、和胃健脾为要,选穴配伍,须循经络,辨虚实,明寒热。
二、肠胃病常见证型与针灸口诀
(一)胃脘痛
1. 寒邪犯胃证
口诀:寒邪胃痛急如绞,中脘梁丘温针妙。足三里配公孙施,温阳散寒痛自消。
解析:寒邪侵袭胃脘,气血凝滞,故胃痛急骤。中脘为胃之募穴,梁丘为胃经郄穴,二穴合用,温针刺之,可温阳散寒,通络止痛。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公孙为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二穴相配,调和脾胃,助中脘、梁丘散寒止痛。
2. 饮食停滞证
口诀:饮食积滞胃脘胀,天枢滑肉门刺强。内庭下合配丰隆,消食导滞痛无恙。
解析:饮食不节,停滞胃脘,气机不畅,故胃脘胀满疼痛。天枢为大肠募穴,滑肉门为胃经穴位,二穴合用,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导滞。内庭为胃经荥穴,丰隆为胃经络穴,二穴相配,清胃泻火,化痰消食,助天枢、滑肉门消除积滞。
3. 肝气犯胃证
口诀:肝气犯胃痛连胁,太冲期门疏肝捷。中脘足三里相配,理气和胃痛自歇。
解析: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痛连及两胁。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经募穴,二穴合用,可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中脘、足三里调和脾胃,助太冲、期门疏肝和胃,使气机通畅,胃痛自止。
(二)呕吐
1. 外邪犯胃证
口诀:外邪犯胃呕吐频,内关合谷解表灵。中脘足三里相配,疏风散邪呕自停。
解析:外感风邪,胃失和降,故呕吐频繁。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之功。中脘、足三里调和脾胃,助内关、合谷疏风散邪,和胃止呕。
2. 饮食停滞证
口诀:饮食停滞呕吐酸,下脘梁门刺可安。公孙内庭相配合,消食导滞呕自痊。
解析:饮食积滞,胃气上逆,故呕吐酸腐。下脘为任脉穴位,梁门为胃经穴位,二穴合用,可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公孙为脾经络穴,内庭为胃经荥穴,二穴相配,健脾和胃,清胃泻火,助下脘、梁门消除积滞,止呕。
3. 肝气犯胃证
口诀:肝气犯胃呕吐苦,太冲阳陵泉疏肝主。内关中脘相配合,理气和胃呕自除。
解析: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呕吐苦水。太冲为肝经原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二穴合用,可疏肝利胆,理气和胃。内关为心包经络穴,有和胃降逆之功。中脘为胃之募穴,调和脾胃,助太冲、阳陵泉、内关疏肝和胃,止呕。
(三)泄泻
1. 寒湿内盛证
口诀:寒湿泄泻腹痛绵,神阙天枢灸可痊。阴陵泉配足三里,温中散寒泻自蠲。
解析:寒湿之邪侵袭肠胃,气机阻滞,故腹痛绵绵,泄泻清稀。神阙为任脉穴位,灸之可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大肠气机,止泻。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二穴相配,健脾利湿,温中散寒,助神阙、天枢祛除寒湿,止泻。
2. 湿热内蕴证
口诀:湿热泄泻臭秽甚,上巨虚与曲池针。内庭阴陵泉相配,清热利湿泻自尽。
解析:湿热之邪蕴结肠胃,气机不畅,故泄泻臭秽,肛门灼热。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曲池为大肠经合穴,二穴合用,可清热利湿,通调大肠气机,止泻。内庭为胃经荥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二穴相配,清胃泻火,健脾利湿,助上巨虚、曲池清除湿热,止泻。
3. 食滞肠胃证
口诀:食滞肠胃泄泻频,中脘天枢刺可平。建里下脘相配合,消食导滞泻自停。
解析:饮食积滞,肠胃气机阻滞,故泄泻频繁,大便酸臭。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二穴合用,可消食导滞,通调肠胃气机,止泻。建里为任脉穴位,下脘为任脉穴位,二穴相配,健脾和胃,助中脘、天枢消除积滞,止泻。
三、肠胃病针灸手法与注意事项
(一)针灸手法
1. 补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肠胃病。操作时,进针慢,捻转幅度小,频率慢,提插幅度小,出针时按闭针孔。如补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增强肠胃功能。
2. 泻法:适用于肠胃实热、气机阻滞之肠胃病。操作时,进针快,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提插幅度大,出针时不按闭针孔。如泻内庭,可清胃泻火,消除肠胃实热。
3. 平补平泻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肠胃病。操作时,进针出针速度适中,捻转提插幅度和频率适中。如平补平泻中脘,可调理脾胃,调和气机。
(二)注意事项
1. 针灸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排除禁忌证。如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灸;皮肤感染、溃疡处不宜针灸。
2. 针灸时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针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针灸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晕针者,应立即停止针灸,将患者平卧,头低脚高,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急救。
4. 针灸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影响针灸疗效。
四、肠胃病针灸配穴思路与拓展
(一)配穴思路
1. 局部配穴:选取肠胃局部穴位,如中脘、天枢、梁门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2. 远端配穴:选取远离肠胃的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公孙等,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肠胃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3. 辨证配穴:根据肠胃病的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如寒邪犯胃证,选取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穴位;湿热内蕴证,选取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穴位。
4. 随症配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如呕吐频繁者,可加内关、合谷;泄泻严重者,可加神阙、阴陵泉。
(二)拓展应用
1. 针灸与其他疗法结合:针灸可与中药、推拿、拔罐等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肠胃病的治疗效果。如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可增强调理脾胃的作用;针灸配合推拿,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2. 针灸预防肠胃病: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调节肠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肠胃病的发生。如定期针灸足三里、中脘等穴,可健脾和胃,预防肠胃疾病。
关键词:肠胃理疗、针灸学、胃脘痛、呕吐、泄泻、针灸口诀、证型、配穴思路、针灸手法、注意事项
简介:本文围绕肠胃理疗的针灸学展开,详细阐述了肠胃病的病机总论,针对胃脘痛、呕吐、泄泻等常见肠胃病证型,给出相应针灸口诀并解析。介绍了肠胃病针灸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以及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还探讨了肠胃病针灸配穴思路,涵盖局部、远端、辨证、随症配穴,并拓展了针灸与其他疗法结合及预防肠胃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