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财政”系列之四:财政“下半场” 可能的“后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运行态势与政策走向备受关注。当前,我国财政发展已步入“下半场”,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探寻可能的“后手”以应对复杂局势,成为保障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财政“下半场”的新挑战
(一)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这一变化对财政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传统上依赖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加的模式面临挑战,企业盈利空间压缩,部分行业税收贡献下降。例如,制造业作为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利润增长受限,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增长乏力。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冲击。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非税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土地成交面积和成交价格出现波动,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财政负担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对财政支出产生了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增长。随着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多,养老金支付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养老金收支缺口。医疗保险方面,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医疗费用支出大,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也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老年护理等方面的投入,这进一步增加了财政的支出负担。如何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实现财政的可持续运行,成为财政“下半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债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有所扩大,虽然总体债务风险可控,但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的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融资平台举借了大量债务。随着债务到期高峰的到来,部分地方政府面临偿债压力。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违规举债、变相举债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此外,隐性债务的规模和风险也难以准确估算,给财政稳定带来潜在威胁。如何有效防控债务风险,避免债务危机对经济造成冲击,是财政“下半场”的重要任务。
二、财政“后手”的可能方向
(一)优化税收结构,培育新税源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优化税收结构、培育新税源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推进消费税改革。将部分高档消费品、高能耗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同时适当提高消费税税率,引导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加快研究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等新税种。房地产税的征收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遗产税的开征则可以调节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此外,还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源。
(二)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提高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一方面,要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打破资金使用的部门壁垒和项目界限,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可以将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安排,避免资金的分散使用和重复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绩效好的项目给予奖励,对绩效差的项目进行整改或取消,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三)推动财政与金融协同,创新融资模式
财政与金融的协同发展可以为财政“下半场”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财政直接投资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创新财政融资模式,发行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等。专项债券可以针对特定项目进行融资,项目收益债券则以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这两种债券都具有针对性强、风险可控的特点,可以有效满足财政融资的需求。
(四)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通过全国统筹,可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互济和平衡,提高基金的可持续性。同时,要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还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五)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防范债务风险是财政“下半场”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明确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和程序,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管理,严禁违规举债、变相举债。另一方面,要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债务风险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通过发行低利率、长期限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高利率、短期限的存量债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缓解偿债压力。
三、实施“后手”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财政“后手”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明确税收征管的程序和标准,为税收结构优化和新税源培育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制定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条例,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等行为,为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法律依据。
(二)加强财政监督,确保资金安全
加强财政监督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的监督。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审计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资金使用中的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合规使用。
(三)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政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为财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财政公开工作,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财政人才培养,提升专业能力
财政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要加强财政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为财政“下半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
财政“下半场”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债务风险等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优化税收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推动财政与金融协同等发展机遇。通过采取优化税收结构、培育新税源、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提高使用效率、推动财政与金融协同、创新融资模式、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债务管理等“后手”措施,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强财政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我国财政有望在“下半场”实现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关键词:财政“下半场”、新挑战、后手措施、税收结构优化、财政资金统筹、财政与金融协同、社会保障制度、债务管理
简介:本文探讨了我国财政发展步入“下半场”后面临的经济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债务风险等新挑战,分析了优化税收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推动财政与金融协同等可能的“后手”措施,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财政监督等保障措施,以实现财政在“下半场”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