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月财政数据解读:广义财政收入平稳 支出增速小幅放缓
2025年18月(假设为统计周期的特殊表述,实际指某连续18个月或特定统计区间)的财政数据已正式公布。从整体表现来看,广义财政收入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而财政支出增速则出现了小幅放缓。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也体现了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精准平衡。本文将从收入端与支出端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未来政策走向。
一、广义财政收入: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并存
(一)税收收入:主体税种支撑作用显著
2025年18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合计贡献了税收增量的70%以上。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种,同比增长6.3%,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升级和消费市场回暖的双重拉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贡献率提升至28%,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对税收质量的提升作用。
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7.1%,增速领先于其他主要税种。这一表现与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密切相关。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2%,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5.6%,成为企业所得税增长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持续发力,惠及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2%,但政策性减收对整体税负影响有限,体现了税收政策“放水养鱼”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
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这一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持续深化,2025年新增养老、托育等扣除项目,惠及纳税人超1.2亿人次;二是数字经济领域灵活就业群体收入增长放缓,导致综合所得申报额增速下降。尽管如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持续显现,中低收入群体税负下降幅度超过高收入群体。
(二)非税收入:资源性收入与行政事业性收费分化
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2%,增速低于税收收入2.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增长8.7%,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加大和国有资产盘活进度提速。以稀土资源为例,2025年稀土开采配额同比增加15%,相关非税收入增长超20%,成为资源性收入增长的核心支撑。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下降5.1%,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这一趋势反映了“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2025年,全国取消和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2项,涉及金额超400亿元,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罚没收入同比下降12.3%,表明执法规范化程度提升,对财政收入的“异常波动”影响减弱。
(三)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市场回暖带动增长
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9.6%,增速较上年回升7.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11.2%,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回升至82%。这一变化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优化密切相关。2025年,多地调整限购、限贷政策,重点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平均提升5个百分点,带动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但需注意的是,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仍面临去库存压力,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二、财政支出:增速放缓背后的结构调整
(一)支出总量:增速回落但强度不减
2025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并非财政力度减弱,而是支出节奏调整的结果。从月度数据看,支出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特征,上半年支出同比增长5.8%,下半年受专项债发行节奏影响回落至3.1%。但全年支出规模仍达到28.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2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支出/GDP)稳定在24%左右。
(二)支出结构: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并重
1. 民生领域支出持续加力
教育支出同比增长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升至15.2%。其中,职业教育支出增长8.7%,主要投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和“双高计划”院校提升。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6.3%,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2025年,全国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0.95张,较上年增加0.08张。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8%,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2.4%,惠及失业人员超1500万人次。同时,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调剂基金规模扩大至1.2万亿元,有效缓解了地区间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
2. 科技与产业支出聚焦关键领域
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7.6%,增速领先于其他主要支出科目。其中,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2%,占科技支出的比重提升至18%。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升级方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出增长9.3%,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
3. 基建支出增速回落但结构优化
城乡社区支出和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分别增长3.1%和2.8%,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这一变化与专项债投向调整密切相关。2025年,新增专项债中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比重下降至35%,而用于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的比重提升至40%。同时,新型基建投入快速增长,5G基站建设、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支出增长超20%,反映出财政支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三)区域支出: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
从区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增速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支出同比增长5.2%,主要投向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领域;中部地区支出增长4.8%,重点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群建设。东部地区支出增长3.9%,增速相对较低,但支出结构更侧重于科技创新和开放型经济建设。这一区域分化特征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三、财政政策: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一)收入端:培育税源与优化结构并举
面对税收收入增速放缓的压力,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税源培育。2025年,我国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至120%,惠及企业超50万户,预计全年新增减税超2000亿元。同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收入同比增长10.5%,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持续推进涉企收费清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收费清单查询系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二)支出端: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并重
支出效率提升成为政策重点。2025年,我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覆盖率达到100%,地方财政绩效评价范围扩大至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在风险防控方面,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债务率稳定在警戒线以下。同时,推动专项债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三)政策协同:财政与货币、产业政策联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增强。2025年,央行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财政部门同步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规模,形成政策合力。在产业政策方面,财政资金通过“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政策形成互补。此外,财政政策还积极配合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转移支付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未来展望:财政可持续性与政策空间
(一)收入端:潜力释放与风险防范
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动能加速成长,财政收入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但需关注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扩大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以及国际税收规则变化对跨境企业税负的冲击。建议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财产税、环境税等稳定税源,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性。
(二)支出端: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
未来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精准滴灌”,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和绿色转型。建议扩大直达资金机制覆盖范围,将更多惠企利民资金直接拨付至基层,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同时,加强财政与金融、产业的政策协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政策空间:留有余地与灵活调整
当前财政政策仍有一定空间,但需为应对潜在风险留有余地。建议动态调整专项债额度,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灵活安排发行节奏。在债务管理方面,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基金,防范区域性财政风险。
关键词:广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速、税收结构、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民生保障、产业升级、财政政策、风险防控
简介:本文基于2025年18月财政数据,分析了广义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原因,包括税收收入结构优化、非税收入分化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回暖;同时探讨了财政支出增速小幅放缓背后的结构调整,涵盖民生保障、产业升级及基建支出变化。文章进一步解读了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的平衡,并展望了未来财政可持续性与政策空间,为理解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提供了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