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1卷高考满分作文: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光芒。从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到秦汉一统的盛世华章,从盛唐气象的兼容并蓄到两宋文脉的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的密码,不仅镌刻在青铜器皿的纹路里,更深植于历代统治者知人善任的智慧中。管仲以商贾之才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诸葛亮以经纶之志辅刘备三分天下,李世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开创贞观之治,这些历史剪影共同勾勒出一个永恒的真理:唯有知人善任者,方能心怀天下,成就千秋伟业。
知人善任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对人才特质的精准洞察。春秋时期,齐桓公欲成就霸业,鲍叔牙举荐管仲时直言:"夫管子者,天下之才也,其才可安社稷,其智可定乾坤。"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识人之明,让齐桓公放下"射钩之恨",以国士之礼待管仲。管仲入齐后,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改革,将盐铁之利收归国有,设立"轻重九府"调节市场,使齐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将人才能力与国家需求精准对接的智慧,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唯有深谙人才特质,方能人尽其才。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刘备的知人善任达到了新的高度。当徐庶走马荐诸葛时,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构想,展现了其"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远见卓识。刘备临终前白帝城托孤,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的肺腑之言,这种将国家命运托付给人才的信任,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超越血缘与派系的用人智慧,正如《出师表》所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唯有以赤诚之心待人才,方能凝聚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更将知人善任推向了新的境界。他设立"弘文馆"广纳贤才,让房玄龄主谋,杜如晦主断,形成"房谋杜断"的黄金组合。魏征直谏二百余次,李世民不仅虚心接受,更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种将批评视为镜鉴的胸襟,让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正如《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这种将人才视为治国根本的理念,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知人善任的智慧,更体现在对时代需求的深刻把握。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主张。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其"因时制宜"的用人理念值得深思。当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他重用戚继光镇守蓟州,用海瑞整顿吏治,这种将军事人才与行政人才合理配置的智慧,使明朝出现"万历中兴"的短暂繁荣。历史证明,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的用人之道,方能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代社会,知人善任的智慧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华为公司任正非提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将研发权下放至一线团队;阿里巴巴马云构建"合伙人制度",确保企业创新活力;中国航天工程实施"总师负责制",让专家团队在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这些现代管理实践,与古代"举贤任能"的传统一脉相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知人善任的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需要以知人善任的智慧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从脱贫攻坚战中"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层智慧,到抗疫斗争中"专家组领衔攻关"的科学决策,从"天问"探火工程中"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跨区域人才流动"的创新机制,无不体现着新时代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知。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用人哲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唯有胸怀天下者,方能成就伟大事业。
回望历史,管仲相齐的改革气魄、诸葛亮治蜀的智慧光芒、李世民纳谏的胸襟气度,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用人之道的丰碑。展望未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以知人善任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汇聚各方英才。当每个个体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彩,当每种才能都能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我们必将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这,正是知人善任者心有河山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知人善任、历史智慧、人才战略、国家发展、时代担当、民族复兴
简介:本文通过剖析齐桓公重用管仲、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纳谏等历史典故,结合当代企业管理实践,系统阐述了知人善任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章指出,从古代霸业到现代复兴,识人用人的智慧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更需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凝聚人才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