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地理教案 > 地球运动(精选17篇)

地球运动(精选17篇)

LetterSpace 上传于 2022-11-09 00:49

《地球运动(精选17篇)》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3. 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运动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观察和动画模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 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自转与公转的关联性

3.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2.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地理实践力

3. 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征

2. 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机制

3.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

1. 地球运动产生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季节变化

3.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法:使用地球仪模拟自转与公转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三维动画演示运动过程

3. 问题导向学习法: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探究

4. 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时区计算任务

5. 案例分析法:结合北京冬奥会开幕时间解释时差

四、教学过程(精选17篇核心内容整合)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极地科考站昼夜变化照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极科考站会出现连续数月的极昼现象?"通过生活现象激发探究兴趣,引出地球运动主题。

(二)新课讲授

1. 地球自转(精选第1-5篇核心内容)

(1)运动特征:

①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②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与太阳日(24小时)的差异

③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15°/小时)与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2)地理意义:

① 昼夜交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影响人类作息

② 地方时差异: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相差1小时

③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影响河流、风向

(3)实验演示

用手电筒照射旋转的地球仪,观察昼夜半球变化

用不同颜色标记东西经度,计算时差

2. 地球公转(精选第6-10篇核心内容)

(1)运动特征:

①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

② 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

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与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④ 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2)黄赤交角:

① 定义: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23°26′)

② 地理意义: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3)四季更替:

①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达最大值

② 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③ 季节划分:天文四季(四立)与气候四季的差异

(4)五带划分:

根据太阳辐射量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 地球运动综合应用(精选第11-17篇核心内容)

(1)时区计算:

①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② 计算口诀:"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③ 案例分析:北京(东八区)与纽约(西五区)的时差计算

(2)日界线应用:

① 国际日界线(180°经线)与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② 跨日界线航行的日期变更规则

(3)极地地区地理现象:

① 极昼极夜范围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② 中山站(69°22′S)极昼期计算:春分后46天至秋分前46天

(4)生活地理应用:

①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与当地纬度互余

② 建筑物的日照间距: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决定

(三)课堂活动

1. 小组竞赛:完成"地球运动知识闯关"任务卡

2.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时区协调方案

3. 实践操作:用手机APP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课堂小结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联性,强调黄赤交角是连接两种运动的纽带,理解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

(五)作业布置

1. 基础题: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并标注关键要素

2. 提升题:分析澳大利亚火灾季节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3. 实践题:连续一周记录本地日出日落时间,绘制变化曲线

五、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

├─ 自转

│ ├─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 ├─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

│ └─ 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

├─ 公转

│ ├─ 轨道:椭圆(近日点/远日点)

│ ├─ 黄赤交角:23°26′

│ └─ 意义: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 综合应用

├─ 时区计算

├─ 日界线规则

└─ 极地现象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辅助,有效突破了空间想象难点

2. 改进方向:增加更多生活案例,如国际体育赛事时间安排

3. 学生反馈:对时区计算和极昼极夜现象兴趣浓厚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黄赤交角、昼夜交替、四季更替、时区计算、日界线、地理现象、空间想象、实验演示

简介:本教案整合17篇精选教学资料,系统阐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征、地理意义及综合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和案例分析,突破时空变化规律的教学难点,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地球运动(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