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精选26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历史备课组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学校教学工作总体部署,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历史学科教研活动。通过系统规划、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计划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校情学情,制定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工作目标
1. 教学常规目标: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确保单元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较上年度提升5%。
2. 教研创新目标:开发3-5个校本历史课程案例,形成2套以上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案。
3. 教师发展目标:组织6次以上集体备课活动,培养2-3名青年教师成为校级骨干教师。
4. 学生素养目标:通过历史主题活动,提升80%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进度安排
(一)学期教学规划
第一学期:
9月:完成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教学,开展“文物中的历史”主题实践
10月: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教学,组织历史辩论赛
11月:世界古代史(两河流域至文艺复兴)教学,推进跨学科项目学习
12月:世界近现代史(工业革命至一战)教学,举办历史手抄报展览
第二学期:
3月:中国近现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开展红色基地研学
4月:世界近现代史(二战至冷战)教学,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
5月: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教学,进行历史小论文竞赛
6月:期末复习与学业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二)周教学计划模板
周一:集体备课(主备人分享教学设计,组内研讨修改)
周二:分层教学实施(A层拓展史料研读,B层强化基础巩固)
周三:跨学科融合课(与语文组合作“诗词中的历史”)
周四: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社团开展口述史采集)
周五:教学反思与作业批改(撰写教学日志,分析学情数据)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差异化教学实施
1. 学情分层:通过前测将学生分为A(学优)、B(中等)、C(基础)三层,制定差异化目标
2. 资源匹配:A层提供《全球通史》拓展阅读,B层使用教材配套习题集,C层配置思维导图模板
3. 评价改革:采用“基础分+进步分”双轨制,C层学生达标即获激励加分
(二)史料教学创新
1. 数字史料库建设:联合信息技术组开发“历史数字博物馆”,收录300+件三维文物模型
2. 情境教学案例:设计“敦煌壁画修复师”“马王堆医书译员”等职业体验活动
3. 批判性思维训练:每周设置“史料辨伪”环节,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三)跨学科融合实践
1. 与地理组合作“丝绸之路生态变迁”项目
2. 与美术组联合“历史人物肖像画创作”活动
3. 与政治组开展“国际关系模拟谈判”课程
五、教研活动规划
(一)常规教研安排
1. 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主备人制度+问题导向研讨)
2. 每月第一周:教学诊断会(分析学业数据,调整教学策略)
3. 每学期中期: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比武
(二)特色教研项目
1. 历史教学案例库建设:收集20个典型课例,形成可复制教学模式
2. 青年教师成长营:实施“导师制+微课题”培养计划
3. 区域教研联动:与3所兄弟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共享优质资源
六、资源建设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开发
1. 编写《初中历史主题学习手册》(含10个主题单元)
2. 制作“历史时间轴”互动墙贴(覆盖教学楼走廊)
3. 开发AR历史场景应用(扫描教材图片触发3D动画)
(二)校外资源整合
1. 与省博物馆建立合作,每月安排1次专题讲座
2. 邀请高校历史系教授开展“学术前沿”系列讲座
3. 建立家长资源库,挖掘历史相关职业家长参与教学
七、学业评价方案
(一)过程性评价
1. 课堂表现(发言质量、小组合作)占30%
2. 实践作业(历史小报、模型制作)占20%
3. 阶段测试(单元卷、项目成果)占50%
(二)终结性评价
1. 期末考试(笔试+口试)占比70%
2. 成长档案袋(包含学习反思、作品集)占比30%
(三)特色评价项目
1. 历史故事创编大赛(每年5月举办)
2. 历史人物cosplay展示(结合戏剧教学)
3. 家庭口述史采集(寒假实践作业)
八、教师专业发展
(一)培训计划
1. 暑期专题:参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工作坊
2. 学期中:每周三下午开展“教学微讲座”(轮流主讲)
3. 校外学习:选派2名教师赴历史教育强校跟岗学习
(二)科研任务
1. 申报1项市级课题《基于史料实证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 撰写3-5篇教学论文,争取在省级刊物发表
3. 开发2个校本选修课程《考古发现与历史重建》《影视作品中的历史》
九、学生活动设计
(一)常规活动
1. 历史早读(每周二、四早晨15分钟)
2. 历史之窗(教室黑板报每月更新)
3. 历史广播(午间5分钟“今日历史”)
(二)特色活动
1. “历史上的今天”微信推送(学生编辑组负责)
2. 历史剧本创作比赛(结合课本剧表演)
3. 历史学术周(含讲座、展览、辩论赛)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 成立备课组核心小组(组长+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员)
2. 建立“教研-教学-德育”三维联动机制
3. 制定《历史备课组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
(二)制度保障
1. 实行“三定五备”制度(定时间、定主题、定主备人;备目标、备学情、备资源、备活动、备评价)
2.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含教案、课件、试题库)
3. 实施教学质量追踪制(对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
(三)技术保障
1. 配备历史学科专用教室(含多媒体设备、实物展柜)
2. 开发历史学习APP(集成微课、习题、拓展阅读)
3.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VR重现历史场景)
关键词: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核心素养、差异化教学、史料实证、跨学科融合、学业评价、教师发展、资源建设、学生活动
简介:本文为历史备课组制定的系统性教学工作计划,涵盖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教学进度、策略方法、教研活动、资源建设、学业评价、教师发展、学生活动及保障措施等十大板块。计划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实施差异化教学,创新史料运用方式,强化跨学科融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实践活动设计,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确保计划有效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与学生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