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农学论文 > 应对劳动力转移 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_农机化

应对劳动力转移 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_农机化

新裤子 上传于 2020-07-12 20:55

《应对劳动力转移 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_农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给山区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成为应对劳动力转移、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深入分析了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影响,探讨了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山区农业、机械化农业、农机化、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山区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纷纷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一趋势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山区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山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依赖大量劳动力投入,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山区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应对劳动力转移、保障山区农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影响

(一)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近年来,山区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山区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的外流。据统计,在一些山区县,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高达 60%以上,且呈现出年轻化、长期化的趋势。

(二)山区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劳动力短缺

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山区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如春耕、秋收等关键时期,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农田因缺乏劳动力而无法及时耕种和收获,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 土地撂荒

由于劳动力不足,一些山区农民无力耕种全部土地,只能选择撂荒部分土地。土地撂荒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据调查,在一些山区乡镇,土地撂荒率达到了 20%以上。

3. 农业生产技术传承受阻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依靠老一辈农民的言传身教,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面临断层。新一代农民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难以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

4. 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限

劳动力短缺和土地撂荒问题使得山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山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机械化农业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投入。例如,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割,效率是人工收割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发展机械化农业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二)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山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发展机械化农业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通过机械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缓解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机械化农业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机械化作业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可以加快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山区农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面临的挑战

(一)地形复杂,机械化作业难度大

山区地形复杂,多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地块小且分散,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在山区地块上作业,小型农业机械又存在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农民对机械化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低

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机械化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一些农民认为购买农业机械成本高、使用不方便,不愿意尝试机械化生产。此外,农民缺乏机械化农业的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知识,也影响了机械化农业的推广应用。

(三)农业机械购置成本高

农业机械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山区农民来说,购置农业机械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农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购置农业机械的费用,导致机械化农业的推广受到阻碍。

(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山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机维修、保养、培训等服务跟不上。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和农民对机械化农业的信心。

五、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的策略

(一)研发适合山区地形的农业机械

加大对适合山区地形的小型、多功能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山区农业机械的研发工作,对研发出适合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机械化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机械化农业的优势和效益,提高农民对机械化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机械化农业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知识的培训,使农民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

(三)出台扶持政策,降低农业机械购置成本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降低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贷款支持,解决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难题。

(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山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机维修、保养、培训等服务网络。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机服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农机服务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推动农业产业化与机械化融合发展

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与机械化融合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六、结论

山区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给山区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是应对劳动力转移、保障山区农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面临着地形复杂、农民认知和接受程度低、购置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但通过研发适合山区地形的农业机械、加强宣传培训、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与机械化融合发展等策略,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推动山区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简介:本文针对山区劳动力大量转移给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深入探讨了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的必要性。文章分析了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指出发展机械化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现代化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剖析了山区发展机械化农业面临的地形复杂、农民认知低、购置成本高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并提出了研发适用机械、加强宣传培训、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和推动产业融合等应对策略,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