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尖尖(精选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精读两篇文本,掌握"宝塔"意象的文学表达手法,积累"层峦叠嶂""鳞次栉比"等20个成语,辨析"尖"与"顶"的语义差异。
2.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篇文本的结构异同,培养立体化思维;通过"宝塔意象图"绘制活动,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本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创作包含建筑意象的微型散文。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宝塔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究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文学创作的融合路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析"宝塔"意象的多重象征(宗教神圣性、权力层级、人生境界),掌握文本结构分析方法。
难点:突破表层意象解读,建立"建筑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的三维阐释框架。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宝塔探秘"情境)、比较阅读法、任务驱动法、跨媒介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文本初探与意象解码
(一)情境导入(8分钟)
1. 多媒体展示:播放应县木塔、杭州雷峰塔3D复原视频,配乐《高山流水》
2. 问题链设计:
- 观察视频中的宝塔结构,说出三个最显著的视觉特征
- 如果用身体部位比喻宝塔,你会选择哪个部位?为什么?
- 预测两篇文本可能从哪些角度描写宝塔?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1. 分组朗读:甲组读《宝塔尖尖·乡愁篇》,乙组读《宝塔尖尖·成长篇》,标注时间标记词
2. 结构梳理:
《乡愁篇》:晨钟(1-3段)→塔影(4-6段)→归途(7-9段)
《成长篇》:基座(1-2段)→塔身(3-5段)→尖顶(6-8段)
3. 思维导图:以"宝塔"为中心词,延伸出"空间""时间""情感"三个分支
(三)意象深析(20分钟)
1. 重点段落精读:
- 《乡愁篇》第5段:"塔尖刺破云层,像母亲发髻上的银簪"
* 修辞分析:明喻(本体:塔尖;喻体:银簪;相似点:尖锐、珍贵)
* 情感投射:将地理空间转化为亲情空间
- 《成长篇》第7段:"每层塔室都是人生的驿站,螺旋上升的阶梯暗示着生命的节奏"
* 象征解读:塔室→人生阶段;阶梯→成长轨迹
2. 意象对比表:
| 文本 | 核心意象 | 感官通道 | 情感基调 |
|------------|----------|----------|----------|
| 《乡愁篇》 | 银簪 | 视觉 | 眷恋 |
| 《成长篇》 | 驿站 | 触觉 | 奋进 |
第二课时:文化探源与创作实践
(一)文化溯源(15分钟)
1. 史料补充:
- 展示唐代《大雁塔铭》碑文,解读"塔"字源流(梵语"stūpa"音译)
- 播放纪录片《中国古塔》片段,梳理佛塔、文峰塔、风水塔的功能差异
2. 小组研讨:
- 任务:从"镇邪""礼佛""观星""地标"四个功能中,选择与文本最契合的解读角度
- 成果展示:每组用3分钟阐述选择理由,其他组质疑补充
(二)写作迁移(20分钟)
1. 微写作训练:
- 命题:以"教室的吊灯"为意象,仿写《成长篇》的塔式结构
- 要求:必须包含空间递进(地面→桌面→空中)、时间线索(晨读→课间→晚修)、情感变化
2. 互评标准:
- 意象新颖性(★☆☆~★★★)
- 结构清晰度(★☆☆~★★★)
- 情感真挚度(★☆☆~★★★)
(三)总结拓展(10分钟)
1. 知识树构建:
- 树干:建筑意象
- 主枝:宝塔、吊灯、桥梁(预留后续教学接口)
- 树叶:修辞手法、文化符号、情感类型
2. 课后任务:
- 基础:绘制两篇文本的"宝塔结构图",标注意象对应关系
- 提升:阅读林徽因《窗子以外》,比较其建筑描写与本文的异同
- 实践:拍摄校园内具有"塔式结构"的建筑(如旗杆、书架),配写200字解说词
五、板书设计
宝塔尖尖——建筑意象的多维阐释
左翼:空间诗学(垂直结构→心理层次)
右翼:文化密码(宗教圣物→人生图腾)
基座:语言艺术(比喻/通感/象征)
六、教学反思预设
1. 成功点:通过"银簪—母亲"的意象联结,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改进点:文化溯源环节需补充更多实物图片,避免纯理论讲解的枯燥
3. 生成点:学生提出的"宝塔与手机信号塔的象征对比"可作为拓展课题
简介:本教案以两篇题为《宝塔尖尖》的文本为载体,通过意象解码、文化溯源、写作迁移三大模块,构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位一体的语文教学体系。教案创新采用"宝塔结构"对应教学设计,设置情境导入、结构梳理、文化探源等九个教学环节,配套微写作训练和跨媒介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学意象、传承中华建筑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