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国历史 > 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西行取经

樊少皇 上传于 2024-07-01 22:58

《玄奘西行取经:跨越千山万水的文化苦旅》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长安城外的官道上,一位28岁的僧人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长路。他叫陈祎,法号玄奘,此行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追寻佛法真谛。当时的中国虽已广泛传播佛教,但各派学说纷杂,经典译本多有出入,玄奘深感困惑:"欲穷其源流,考其正伪",他决心亲赴印度,求取真经。这场历时17年、行程五万余里的文化苦旅,不仅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一、动因:佛法求真的精神驱动

玄奘出身儒学世家,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摄大乘论》《俱舍论》等经典。然而,他在研习过程中发现,不同译本对同一教义的阐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关于"阿赖耶识"的解说,真谛译本与菩提流支译本竟有二十余处矛盾。这种混乱让玄奘陷入深深的困惑:"如暗室寻光,无由得入。"更令他忧心的是,当时佛教界"师说纷纭,莫知所适",信徒们因教义分歧而争斗不休。

626年,长安发生了一件改变玄奘命运的事。印度那烂陀寺高僧波颇蜜多罗来华传法,玄奘闻讯前往请教。波颇向他描述了那烂陀寺的盛况:"寺中有僧众万余,主客万计,学兼五明,辩才无碍。"尤其提到戒贤论师年逾百岁,通晓大小乘经论,被尊为"三藏法师"。这次对话让玄奘下定决心:"宁可西行而死,岂归东土而生!"他开始秘密筹备西行计划,但当时唐朝严禁私人出境,玄奘只能等待时机。

二、启程:偷渡出关的惊险之旅

627年秋,关中地区遭遇严重饥荒,朝廷允许百姓外出就食。玄奘混入逃荒人群,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在凉州,他应邀讲经月余,声名远播,却也引来官府注意。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阻止玄奘西行,命他返回长安。危急时刻,凉州僧人慧威派弟子慧林、道整暗中护送,玄奘化装成商人,趁夜潜出凉州。

穿越玉门关时,玄奘遭遇了真正的生死考验。关外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相距百里,守军严防死守。玄奘选择在夜间行动,当接近第一座烽火台时,被守军发现。箭矢如雨点般射来,他高声喊道:"我是僧人,从东土来求法!"守将王祥本为佛教徒,听闻后停止射击,不仅放行,还为他准备了干粮和水。这段经历后来被玄奘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烽火连天,箭镞如雨,幸得善缘,方得脱险。"

穿过五烽后,玄奘进入了莫贺延碛大沙漠。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行至中途,水囊不慎打翻,五日无水,几乎渴死。他默念观音名号,坚持前行,终于在第四夜看到凉风拂面,前方出现一片绿洲。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玄奘对信仰有了更深的体悟:"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三、求学:那烂陀寺的学术巅峰

628年夏,玄奘穿越中亚,抵达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麹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盛情挽留玄奘,愿以国师之位相待。玄奘坚辞不受,绝食三日以表决心。麹文泰感动之余,与他结为兄弟,为他准备了三十匹马、二十五个随从、大量金银财物,并写信给沿途各国请求关照。这份情谊成为玄奘西行的重要助力。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跋涉,631年春,玄奘终于到达那烂陀寺。这座被誉为"佛教大学"的学府,拥有十座大殿、五座宝塔,藏书达七十余万卷。寺主戒贤论师已一百零六岁,听闻玄奘来自东土,特意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历时十五个月。玄奘如饥似渴地学习,五年间通晓了大小乘经论五十余部,成为那烂陀寺十大高僧之一。

637年,玄奘代表那烂陀寺参加曲女城法会。这是印度规模最大的宗教辩论会,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六千余名僧侣参加。玄奘以《制恶见论》立论,提出"真唯识量",连续十八日无人能辩。大会最后一天,玄奘将论文张贴在寺门,约定若有人能指出一处错误,愿斩首相谢。结果"无一人敢难",戒日王特赐他"大乘天""解脱天"的尊号。这场辩论使玄奘名震五印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佛学大师。

四、归途:带回的不仅是佛经

643年春,玄奘决定返回长安。他携带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金银佛像。归途同样充满艰险:在印度恒河遭遇强盗抢劫,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遭遇雪崩,在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停留两年翻译经典。645年正月,玄奘终于回到长安,唐太宗派房玄龄等官员出城迎接,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玄奘带回的经典中,最珍贵的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解深密经》五卷等。这些经典填补了中国佛教理论的空白,尤其是唯识宗的创立,直接源于玄奘对印度瑜伽行派的系统翻译。他组织译场,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不翻),使译经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玄奘的翻译工作持续了十九年,共译出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他的译场制度严谨,设有证义、笔受、缀文、参译、刊定等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翻译流程。这种模式对后世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日本学者称为"玄奘模式"。

五、影响:超越宗教的文化遗产

玄奘西行的意义远超宗教范畴。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细记录了沿途一百三十八国的地理、历史、风俗、物产,成为研究七世纪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这部书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史、中亚史的钥匙。"书中记载的"屈支国"(今库车)的龟兹乐舞、"迦毕试国"(今喀布尔)的滑轮提水技术等,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文化交流方面,玄奘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相互理解。他带回的印度因明学(逻辑学)推动了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他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为梵文,介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这种双向的文化传播,使玄奘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杰出的文化使者。

玄奘的精神遗产同样深远。他"宁向西而死,不向东而生"的坚定信念,"十年求法,九死一生"的执着追求,"一人一马,万里孤行"的孤独勇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明代吴承恩以玄奘为原型创作《西游记》,虽然加入了神话元素,但核心仍是对玄奘求法精神的礼赞。

结语:永恒的文化坐标

今天,当我们站在大雁塔下,凝视玄奘带回的贝叶经,仿佛能听到十七世纪前那位僧人的脚步声。他的西行不是简单的地理跨越,而是一次灵魂的朝圣,一次文明的对话。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玄奘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像他那样,既有对真理的敬畏,又有跨文化的包容;既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又有开放学习的智慧。

玄奘西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永恒丰碑。它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突破地域限制,在交流中创新,在对话中发展。正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写:"法无东西,义无高下",这种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文化胸襟,正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继承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玄奘西行、那烂陀寺、佛教翻译、《大唐西域记》、文化交流、求法精神、唐太宗、唯识宗

简介:本文详细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过程,从其求法动因、偷渡出关的惊险经历、那烂陀寺的求学岁月、归途的艰难险阻,到带回经典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文章不仅展现了玄奘作为高僧的宗教追求,更突出其作为文化使者的历史贡献,揭示了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旅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玄奘西行取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