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精选2篇)》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工业区位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能够分析不同工业类型(如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的区位选择特点。
3. 学会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工业实例,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提升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能力。
3. 结合现实工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对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科学决策意识,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2. 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原则及实例分析。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做出合理区位选择。
2. 理解工业区位选择中的动态变化(如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对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工业区位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工业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区位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特点,促进思维碰撞。
4. 地图与图表分析法:运用工业分布图、区位因素对比表等工具,提升空间认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的工业景观(如钢铁厂、电子厂、纺织厂),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工厂会建在不同的地方?”
2. 提问互动:“如果你是一家工厂的老板,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来选择厂址?”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工业区位的基本概念(5分钟)
(1)定义:工业区位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类: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工业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2. 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15分钟)
(1)自然因素:
土地:平坦开阔、地质稳定的地形有利于工厂建设。
水源:充足的水源是工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耗水量大的工业。
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影响工业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接近消费市场可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劳动力:数量、素质、成本影响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的布局。
交通:便利的交通条件(如铁路、公路、水运)可降低物流成本。
政策:政府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供应)对工业区位有重要影响。
技术:先进的技术可降低原料依赖,提高生产效率。
(3)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对环境敏感的工业(如食品、电子)需布局在环境质量好的地区。
环境法规:严格的环保法规可能限制高污染工业的布局。
3. 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10分钟)
(1)原料导向型工业:
特点: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实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采矿业。
区位原则:靠近原料产地。
(2)市场导向型工业:
特点: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实例: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区位原则:靠近消费市场。
(3)动力导向型工业:
特点: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实例: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厂。
区位原则:靠近能源供应地(如火电站、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特点: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实例:纺织厂、服装厂、玩具厂。
区位原则:靠近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的地区。
(5)技术导向型工业:
特点:对技术要求高。
实例:电子厂、飞机制造厂、精密仪器厂。
区位原则:靠近高校、科研机构或技术发达地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案例一:宝山钢铁厂的区位选择
(1)展示宝山钢铁厂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周边环境。
(2)提问:“宝山钢铁厂为什么选择建在上海?”
(3)分析:
市场: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钢铁需求量大。
交通:上海拥有便利的海运、铁路、公路交通,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
技术:上海技术发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政府支持大型钢铁项目建设。
2. 案例二:硅谷的电子工业区位选择
(1)展示硅谷的位置图,介绍其作为全球电子工业中心的地位。
(2)提问:“硅谷为什么能够成为电子工业的聚集地?”
(3)分析:
技术:靠近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技术人才密集。
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
市场:全球电子市场需求大,硅谷产品竞争力强。
政策:政府提供税收优惠、研发支持等政策。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一种工业类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2. 任务:每组讨论并总结该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原则,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 汇报: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提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2. 回顾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原则及实例。
3. 强调工业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5分钟)
2. 调查家乡附近的一家工厂,分析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并撰写调查报告。
3. 预习下一节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2. 在讲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时,可结合更多现实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针对性。
3. 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控制可更加精准,确保每组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汇报与交流。
六、板书设计
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的基本概念
1. 定义: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
2. 分类: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二、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技术
3. 环境因素:环境质量、环境法规
三、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
1. 原料导向型:靠近原料产地
2. 市场导向型:靠近消费市场
3. 动力导向型:靠近能源供应地
4. 劳动力导向型:靠近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的地区
5. 技术导向型:靠近高校、科研机构或技术发达地区
四、案例分析
1. 宝山钢铁厂:市场、交通、技术、政策
2. 硅谷:技术、环境、市场、政策
关键词: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区位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案例分析、地理教学
简介:本教案围绕“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展开,系统讲解了工业区位的基本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及不同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宝山钢铁厂、硅谷)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教案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适合中学地理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