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股份(000877):全国水泥产能市占率第一 周期底部价值凸显》
一、行业背景:水泥行业进入周期底部,供给侧改革深化
中国水泥行业自2020年达到产能峰值后,受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基建项目落地节奏波动及“双碳”目标下能耗双控政策影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2023年,全国水泥产量20.23亿吨,同比下降0.7%,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降至5.8%,较2019年峰值18.7%下滑超60%。供给端方面,工信部等部门持续推进“错峰生产常态化”,2023年全国累计错峰停窑时间达160天,较2020年增加40天,有效抑制了过剩产能释放。
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分化:传统房地产领域受“保交楼”政策支撑,2023年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20.4%,但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7.0%,带动存量项目施工需求;基建领域则因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2023年1-11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5.8%,其中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贡献主要增量。区域市场方面,华东、华南地区因人口流入和产业集聚,需求韧性较强;而东北、西北部分区域受人口外流和产业转移影响,需求持续萎缩。
政策层面,2021年工信部印发《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要求到2025年重点区域50%以上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单位产品能耗较2020年下降3.7%。在此背景下,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2023年前十大企业熟料产能占比达58.4%,较2018年提升9.2个百分点,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产能置换等方式巩固市场地位。
二、公司概况:产能规模全国第一,产业链协同优势显著
天山股份(000877.SZ)前身为新疆水泥龙头企业,2021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整合中联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及中材水泥资产,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截至2023年末,公司熟料产能达3.9亿吨,水泥产能4.3亿吨,骨料产能2.3亿吨,商品混凝土产能4.6亿方,市场覆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能规模稳居行业首位。
从区域布局看,公司形成“三横三纵”战略格局:横向覆盖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三大核心需求区,纵向贯通华北、华中、华南物流通道。2023年,华东地区营收占比达42%,华南地区占比28%,西北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甘肃等省区市占率超35%。
产业链协同方面,公司构建“水泥+骨料+混凝土+商混站”一体化模式。2023年骨料业务毛利率达58.7%,较水泥业务高23.4个百分点,成为利润增长新引擎;商品混凝土销量突破1.2亿方,同比增12.3%,通过与重点工程直供合作,客户粘性显著增强。此外,公司积极布局光伏发电、储能等绿色能源项目,2023年自建光伏装机容量达1.2GW,年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20年下降8.6%。
三、财务分析:盈利韧性优于行业,现金流持续改善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5.6亿元,同比下降7.2%,主要受水泥价格下跌影响(2023年水泥均价342元/吨,同比下降8.5%);但归母净利润达85.3亿元,同比仅下降3.2%,显示出较强的盈利韧性。分业务看,水泥业务营收占比68.7%,毛利率21.4%;骨料业务营收占比12.3%,毛利率58.7%;商品混凝土业务营收占比15.6%,毛利率18.9%。
成本控制方面,公司通过集中采购、技术改造降低单位成本。2023年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下降5.3%,其中煤炭成本占水泥生产成本45%,公司通过长协煤锁定价格,平滑价格波动风险;燃料动力成本占比28%,通过余热发电项目降低外购电比例,2023年自发电比例达35%,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现金流表现优异,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98.7亿元,同比增长12.4%;资产负债率54.2%,较行业平均62.3%低8.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占营收比例仅1.8%,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公司资本开支聚焦绿色转型,2023年研发投入28.6亿元,主要用于超低排放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项目,技术储备行业领先。
四、竞争优势:规模效应、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三重驱动
规模效应方面,公司单线熟料产能平均达4,500吨/日,高于行业平均3,800吨/日,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同时,通过全国性物流网络优化配送,2023年单位产品运输成本较区域性企业低15-20元/吨。
技术壁垒构筑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12个,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243项,其中发明专利287项。在节能减排领域,公司开发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技术可使混凝土水化热降低30%,广泛应用于大坝、桥梁等重大工程;在数字化方面,公司建成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劳动生产率较传统产线提升40%。
政策红利释放预期强烈。作为“双碳”目标重点行业,水泥企业碳排放配额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2025年纳入后,公司凭借低碳技术优势可获得额外配额收益;同时,专项债额度向中西部分配倾斜,公司西北区域产能有望受益基建投资增长。此外,公司参与制定的《水泥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标准》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未来在碳交易市场将掌握定价主动权。
五、估值与投资建议:周期底部配置价值凸显
当前公司PE(TTM)为6.8倍,PB为0.7倍,均处于近五年10%分位数以下;股息率达5.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3.8%。横向对比看,海螺水泥PE为7.2倍,华新水泥PE为8.1倍,公司估值更具吸引力。
短期来看,2024年专项债发行规模预计达4.5万亿元,同比增10%,基建需求回暖将带动水泥价格企稳;中长期看,行业产能置换政策持续收紧,2023年新核准熟料产能仅1,200万吨,较2020年下降75%,供给端收缩有望推动行业利润率回升。
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5.6元(对应2024年PE 8.5倍)。风险提示包括房地产投资超预期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政策趋严等。
关键词:天山股份、水泥行业、产能市占率、周期底部、价值凸显、供给侧改革、产业链协同、财务分析、竞争优势、估值投资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天山股份作为全国水泥产能市占率第一的企业,在行业周期底部展现出的盈利韧性、成本控制能力及政策红利释放潜力。通过财务数据、区域布局、技术优势等多维度论证,指出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