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络穴速记口诀

络穴速记口诀

云端检票2053 上传于 2022-05-13 10:03

《络穴速记口诀》

一、络穴基础理论

络穴是经络系统中联络表里两经的重要穴位,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之络(鸠尾)、督脉之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总计十五络穴,构成经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从功能特点看,络穴具有三大特性:其一为表里经联络点,如手太阴肺经之络列缺,沟通肺与大肠经;其二为气血转输枢纽,如足阳明胃经之络丰隆,调节脾胃升降;其三为病候反映窗口,如《素问·皮部论》所言:"络脉之色变,病在其处。"临床应用中,络穴既可治疗本经病变,又能调理表里经疾患,形成独特的诊疗体系。

二、十五络穴定位解析

(一)手太阴络穴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取穴时采用"三指同身寸"法,以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宽度为2寸,半之即为1.5寸。解剖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该穴位于桡动脉分支处,针刺时需避开血管。

(二)手少阴络穴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取穴时可先定位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向上量取1寸即得。解剖特征显示,该穴深部有尺动、静脉分支及尺神经。临床操作需注意针刺方向,向肘部斜刺0.3-0.5寸,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束。

(三)手厥阴络穴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通于阴维脉。取穴时采用"同身寸"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横纹长度为1寸。解剖结构包含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及骨间前动脉。该穴是治疗心胸疾病的要穴,针刺深度0.5-1寸。

(四)手太阳络穴支正

定位: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具体操作时,先确定阳谷(腕背横纹尺侧端)和小海(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两穴连线分为六等份,上五分之一处即为支正。解剖显示该处有前臂后皮神经分支及骨间后动、静脉。

(五)手阳明络穴偏历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取穴方法为先定阳溪(腕背横纹桡侧端),向上量取3寸。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该穴是治疗鼻衄、耳聋的特效穴,针刺时注意避开桡神经浅支。

(六)手少阳络穴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作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外关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之功。取穴时以阳溪与曲池连线为基准,上1/3处。解剖结构包含前臂背侧皮神经、骨间后神经及骨间后动、静脉。

(七)足太阳络穴飞扬

定位: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具体操作时,先定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垂直向上量取7寸。解剖显示该处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小隐静脉。飞扬穴是治疗腰背痛、头痛的重要穴位,针刺深度1-1.5寸。

(八)足少阳络穴光明

定位: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取穴方法为先定阳辅(外踝尖上4寸),再向上量取1寸。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趾长伸肌。该穴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尤其对夜盲症有显著疗效,针刺深度0.8-1.2寸。

(九)足阳明络穴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取穴时先定犊鼻(膝眼)与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连线,中点下6.5寸为条口,其外侧即丰隆。解剖结构包含胫前动脉分支及腓肠外侧皮神经。作为化痰要穴,丰隆对高脂血症、肥胖症有良好调节作用。

(十)足太阴络穴公孙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令患者足趾背屈,可见第一跖趾关节后缘出现纵行隆起,其前下方凹陷即为公孙。解剖显示该处有足背静脉网及腓浅神经分支。作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公孙对脾胃疾病有特效。

(十一)足少阴络穴大钟

定位: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取穴时先定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向下量取0.5寸再稍向后。解剖结构包含胫后动脉分支及胫神经。该穴是治疗肾虚型耳鸣、失眠的重要穴位,针刺深度0.3-0.5寸。

(十二)足厥阴络穴蠡沟

定位: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取穴方法为先定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再向上量取2寸。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作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蠡沟对月经不调、带下病有显著疗效。

(十三)任脉络穴鸠尾

定位:胸骨剑突下,脐上7寸。取穴时令患者正坐或仰卧,于胸骨体下端可触及剑突,其下凹陷处即鸠尾。解剖显示该处有腹壁上动脉分支及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作为任脉的络穴,鸠尾对癫狂、心悸有特殊治疗作用。

(十四)督脉络穴长强

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取穴时令患者俯卧或膝胸卧位,于尾骨尖下0.5寸处取之。解剖结构包含肛门外括约肌及尾骨神经。作为督脉的络穴,长强是治疗肛肠疾病、腰骶痛的首选穴位。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定位: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取穴时先定乳头位置,乳头直下平第4肋间隙,向下数两个肋间隙即大包。解剖显示该处有胸长神经分支及胸外侧动、静脉。作为脾之大络,大包对全身疼痛、四肢无力有良好调节作用。

三、络穴速记口诀创编

基于十五络穴的定位特征和功能特点,创编如下速记口诀:

"肺络列缺桡骨茎,通里少阴腕横纹;

内关心胸两寸间,支正太阳阳谷寻;

偏历阳明三寸上,外关少阳二寸深;

飞扬太阳七寸取,光明少阳五寸真;

丰隆阳明八寸量,公孙太阴跖骨前;

大钟少阴太溪下,蠡沟厥阴五寸连;

鸠尾任脉剑突下,长强督脉尾骨间;

脾络大包六肋隙,十五络穴记心田。"

该口诀采用七言韵语形式,每句包含穴位名称、所属经脉及定位特征。前四句描述手部六络穴,中四句叙述足部六络穴,后三句涵盖任督二脉及脾之大络。通过"桡骨茎""腕横纹""二寸间"等解剖标志词,结合"三寸上""五寸连"等量化表述,形成完整的记忆链条。

四、络穴临床应用指南

(一)表里经配穴

基于"络脉能沟通表里两经"的理论,临床常采用络穴配伍治疗表里经同病。如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咳嗽伴便秘时,可取肺经络穴列缺配大肠经原穴合谷;心与小肠相表里,治疗心悸伴小便不利,可选心经络穴通里配小肠经原穴腕骨。这种配穴法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

(二)原络配穴

将本经原穴与相表里经的络穴配合使用,称为原络配穴法。如治疗胃脘痛,取胃经原穴冲阳配脾经络穴公孙;治疗肝郁气滞,取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这种配穴法能增强调节表里经气机的作用,临床有效率可达82.6%。

(三)特定病候治疗

各络穴具有特定的治疗范围:列缺治头项疾患,通里疗失音喑哑,内关调心胸疼痛,飞扬止腰背酸痛。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内关穴可使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改善率达67.3%,丰隆穴降血脂总有效率81.5%。这些数据为络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时间疗法应用

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各络穴具有最佳治疗时段。如手太阴络穴列缺宜在寅时(3-5点)针刺,此时肺经气旺;足阳明络穴丰隆宜在辰时(7-9点)操作,此时胃经气盛。临床观察显示,按时取穴可使疗效提高23.7%。

五、现代研究进展

(一)解剖学研究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发现,十五络穴的解剖定位与浅表神经血管束存在高度相关性。如内关穴深层对应正中神经返支,外关穴对应骨间后神经分支。这种解剖特征解释了络穴"气通八方"的生物学基础。

(二)神经生物学机制

fMRI研究显示,针刺络穴可激活脑岛、前扣带回等疼痛调节中枢。特别是内关穴刺激能显著降低默认模式网络(DMN)的活性,这为络穴治疗心身疾病提供了神经影像学证据。

(三)临床疗效评价

系统评价显示,络穴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达78.3%,优于单纯药物组的61.2%。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公孙配内关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穴治疗(P

关键词:络穴、十五络穴、定位方法、速记口诀、表里经配穴、原络配穴、临床应用、现代研究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十五络穴定位方法、解剖特征及临床应用,创编七言速记口诀辅助记忆。通过解析各络穴的表里经联络特点,提出表里经配穴、原络配穴等治疗方法,并结合现代研究证实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及临床疗效,为针灸临床提供实用参考。

《络穴速记口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