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长大(精选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两篇精选文本的对比阅读,掌握"成长叙事"的常见结构与语言特征,积累"蜕变""担当""独立"等核心词汇,能仿写成长主题片段。
2.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叙事线索,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本中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表现手法,创作个性化成长手记,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的理念,理解成长的社会价值,培养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篇文本的叙事结构分析,成长主题的多维度解读。
难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观的差异,将文本阅读转化为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文本初探与结构解析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长片段,提问:"你认为真正的成长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关键词:身高、知识、责任、心理……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任务1:速读两篇文本,完成表格
| 篇目 | 主人公 | 时间跨度 | 关键事件 | 成长标志 |
|------|--------|----------|----------|----------|
| 篇一 | 小林 | 小学到初中 | 独自照顾生病母亲 | 学会担当 |
| 篇二 | 阿梅 | 童年到青年 | 海外求学经历 | 培养独立人格 |
任务2:小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叙事视角差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三)结构分析(20分钟)
活动1:绘制篇一"成长曲线图"
横轴:时间(小学三年级→初中毕业)
纵轴:心理成熟度(依赖→半独立→完全独立)
标注关键转折点:母亲住院、第一次做饭、获得"孝心少年"奖
活动2:对比篇二的空间转换结构
故乡老宅(传统)→机场(离别)→异国宿舍(适应)→毕业典礼(新生)
教师总结:成长叙事常见结构——时间线性/空间转换/事件驱动
第二课时:深度解读与创作实践
(一)语言品析(15分钟)
任务1:找出两篇文章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例1:"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到药柜最上层"(动作细节)
例2:"异国的月光透过窗帘,在地板上画出菱形的光斑"(环境烘托)
任务2: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方式
篇一:点题式"我终于明白,长大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心灵的成熟"
篇二:留白式"飞机腾空的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留在了地上"
(二)主题探究(15分钟)
辩论活动:"成长是痛苦的过程还是美好的体验?"
正方(篇一视角):成长伴随责任的重压
反方(篇二视角):成长带来视野的开阔
教师引导:结合《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理解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三)创作实践(20分钟)
任务:以"我的成长印记"为题,选择以下形式之一创作:
1. 三段式成长手记(过去-现在-未来)
2. 物品象征法(用一件旧物串联成长故事)
3. 对话体叙事(与童年自己的对话)
写作要求:
① 运用至少两种细节描写手法
② 体现成长前后的心理变化
③ 600字左右
(四)展示评价(10分钟)
1. 小组互评:使用评价量表(内容真实性、语言表现力、结构合理性)
2. 班级展示:推荐3-5篇优秀作品,作者分享创作思路
3. 教师总结:强调成长叙事的"真情感、小切口、大主题"原则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修改课堂习作,制作"成长纪念册"封面
2. 拓展作业:采访父母/长辈的成长故事,整理成300字访谈录
3. 挑战作业:比较中西方成长文学的差异(提供《城南旧事》《麦田里的守望者》节选)
六、板书设计
我会长大
左板:篇一结构——时间轴·责任线·情感波
右板:篇二结构——空间转换·文化碰撞·自我认知
中板:成长密码——细节·对比·象征
七、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双文本对比阅读,突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化碰撞"主题的理解存在困难,后续可补充更多跨文化案例。写作环节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虚构情节,需加强生活观察指导。
简介:《我会长大(精选2篇)》语文教案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设计,通过两篇不同视角的成长文本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叙事结构分析方法,培养责任意识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教案包含情境导入、文本解析、主题辩论、创作实践等环节,注重读写结合与生活联系,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