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每周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研判》
一、全球经济复苏的分化格局与政策转向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明显的复苏分化特征。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延续韧性增长,2023年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达2.4%,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得益于消费支出和私人投资的双重支撑。然而,欧洲经济却陷入技术性衰退,德国2023年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3%,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能源价格高企和制造业外迁成为主要拖累因素。日本经济则在温和复苏与通缩压力间摇摆,核心CPI连续14个月超过2%目标,但实际工资增速连续13个月为负,内需复苏基础仍不牢固。
政策层面,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关键转折期。美联储在6月议息会议上暂停加息,但点阵图显示年内仍有两次25BP的加息空间,市场对"更高更久"的利率路径形成共识。欧央行则延续紧缩步伐,7月加息25BP后,存款便利利率升至3.75%,创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宽松,6月下调LPR利率10BP,并通过结构性工具加大对小微、绿色等领域的支持。
这种政策分化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深刻影响。美元指数在102-104区间震荡,但新兴市场货币普遍承压,南非兰特、土耳其里拉年内贬值均超过10%。跨境资本流向显示,债券市场出现明显赎回压力,而股票市场则呈现"北强南弱"格局,MSCI发达市场指数年内上涨8.2%,远超新兴市场指数的3.1%。
二、中国经济复苏的"三重压力"与政策应对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面临需求不足、预期转弱和外部挑战的"三重压力"。从生产端看,6月制造业PMI降至49.0%,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8.6%,反映内需恢复仍需时间。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3月的10.6%回落至6月的3.1%,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表现疲软。投资领域,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9%,基建投资增速也较一季度回落2.3个百分点。
政策层面,政府采取"精准有力"的调控措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3.4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89%,重点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6月末M2同比增长11.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产业政策方面,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政策倾斜,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均增长44.1%。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青年失业率持续攀升,6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21.3%,创有统计以来新高。地方财政压力加大,部分省份非税收入占比超过40%,显示税收增长乏力。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不减,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38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达62个。
三、资产配置的三维框架:趋势、波动与结构
在宏观经济转型期,资产配置需要构建"趋势-波动-结构"的三维分析框架。从趋势维度看,全球利率中枢上移将持续压制债券估值,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3.8%-4.2%区间运行,中债综合财富指数年内下跌1.2%。股票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A股盈利预期修复带动指数反弹,但行业分化加剧,电力设备、汽车等成长板块涨幅居前,而房地产、银行等传统行业表现落后。
波动率层面,地缘政治冲突和政策不确定性推升市场风险溢价。VIX指数平均值较2022年上升2.3个点,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价格波动率也显著提高。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工业品弱、农产品强"的格局,CRB工业原料指数年内下跌8.6%,而CRB食品指数上涨5.2%。
结构性机会主要来自三个方向:一是产业升级带来的硬科技投资,半导体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创造新的增长点;二是绿色转型催生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需求持续旺盛;三是消费升级驱动的服务业创新,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领域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增长。
四、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权益资产配置应采取"核心+卫星"策略。核心仓位配置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捕捉经济复苏的beta收益;卫星仓位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政策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受益于成本下降的中游制造业,三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龙头。行业配置上,超配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低配房地产、非银金融、煤炭。
固定收益资产建议缩短久期、降低杠杆。利率债配置以3年期国开债为主,信用债聚焦AA+及以上等级的城投债和产业债,避免过度下沉资质。可转债市场关注正股基本面改善且转股溢价率合理的个券,重点布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标的。
商品资产配置需把握供需逻辑。工业金属中,铜的供需缺口有望在四季度收窄,建议采取波段操作;黄金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尾声具备配置价值,可配置10%-15%的仓位作为对冲。农产品方面,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对大豆、棕榈油产量的影响,相关期货合约存在套利机会。
另类投资领域,REITs市场迎来发展机遇。2023年上半年新上市REITs产品11只,募集规模超过300亿元,消费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新型资产类型逐步纳入试点范围。私募股权投资应聚焦早期科技项目,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种子期和A轮融资。
五、风险预警与应对预案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四大风险点:一是欧美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IMF最新预测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2.8%,若主要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将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中国形成外溢冲击;二是国内房地产债务风险化解进度低于预期,部分房企境外债重组方案未能达成,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中美科技竞争、俄乌冲突等事件可能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和供应链成本;四是全球气候异常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造成扰动。
应对预案需要构建"三层防御体系":第一层是流动性管理,保持组合中现金类资产比例不低于10%,以应对突发市场波动;第二层是风险对冲,利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对冲系统性风险;第三层是结构调整,当特定资产类别风险收益比恶化时,及时降低仓位并转向更具防御性的品种。
关键词:全球经济分化、中国政策应对、资产配置框架、结构性机会、风险预警
简介:本文系统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分化格局与政策转向,重点研判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及政策应对,构建"趋势-波动-结构"的三维资产配置框架,提出权益、固收、商品等大类资产的具体配置策略,并预警四大宏观经济风险及相应应对预案,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宏观研判与资产配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