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综述了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研究进展。西医方面,介绍了侧支循环的解剖基础、评估方法以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手段;中医方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认识,以及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同时,对中西医在促进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的联合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主要供血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邻近血管通过扩张或新建血管通路,为缺血区域提供代偿性血液供应的现象。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可以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供,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深入研究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西医对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研究进展
(一)侧支循环的解剖基础
大脑的侧支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初级侧支循环(Willis环)、次级侧支循环(眼动脉逆流和软脑膜动脉吻合)和三级侧支循环(新生血管)。Willis环是脑底部最重要的动脉吻合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和双侧大脑后动脉组成。当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Willis环可以通过血液重新分配,为缺血区域提供部分血供。次级侧支循环在Willis环代偿不足时发挥作用,眼动脉逆流是指当颈内动脉系统严重缺血时,眼动脉的血液可以逆流进入颈内动脉,为大脑前部提供血供;软脑膜动脉吻合是指大脑表面相邻血管区域之间的动脉吻合,可以在局部缺血时提供侧支血流。三级侧支循环即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在长期慢性缺血刺激下,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从已有的血管床中生长出新的毛细血管,为缺血区域提供血液供应。
(二)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准确判断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且检查费用较高。
2.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A和MRA是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评估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CTA需要注射对比剂,存在一定的过敏风险;MRA无需注射对比剂,但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对小血管的显示不如DSA和CTA清晰。
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可以通过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方向,间接评估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TCD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对深部血管的检测效果有限。
(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西医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间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等作用,有助于改善脑血管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3)促血管生成药物:如VEGF及其类似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但目前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安全性等。
2. 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CEA可以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的正常管径,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间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的血管部位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三、中医对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理论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气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血的濡养,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脑部经络阻滞,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机体自身的一种调节机制,旨在恢复脑部的气血供应。中医认为,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二)中医治疗方法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中的作用
1. 中药治疗:
(1)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补气药可以增强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气血的运行,为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动力。
(3)通络药:如地龙、全蝎、蜈蚣等,具有通络止痛、息风止痉的作用。通络药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脑部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例如,针刺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节脑部的气血供应,增强脑组织的代谢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四、中西医在促进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的联合应用
中西医在促进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方面各有优势,将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为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中西医联合治疗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五、结论与展望
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医在侧支循环的评估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西医联合应用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目前中西医在促进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缺乏长期随访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
简介:本文综述了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西医方面介绍了侧支循环的解剖基础、评估方法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段;中医方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认识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中西医在促进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的联合应用,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