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教案(精选5篇)
教案一:基础认知型连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连减运算的概念,掌握连减算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减算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操作、数形结合的方式,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数感与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体会连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减算式的意义与计算顺序。
难点:理解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实际意义,避免计算顺序错误。
三、教学准备
教具:20根小棒、计数器、PPT课件(含生活情境图)。
学具:学生每人20根小棒、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展示PPT:小明有15颗糖,先给妹妹5颗,又给弟弟3颗,还剩多少颗?
2. 提问:如何用算式表示?引导学生列出15-5-3。
3. 揭示课题:像这样连续减去两个数的运算叫“连减”。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操作验证:
(1)学生用小棒摆出15根,先拿走5根,再拿走3根,观察剩余数量。
(2)教师用计数器演示:从15开始,先拨去5个珠子,再拨去3个珠子,剩余7个。
2. 算式解析:
(1)板书:15-5-3=7,强调计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对比:15-(5+3)=7,讨论两种算法的联系与区别。
3. 口算练习:
(1)20-4-6=? 18-3-5=?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纠错:展示错误算式15-3-5=13,分析计算顺序错误。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基础题:教材P25“做一做”第1题(连减算式计算)。
2. 提升题:小明有24元,买文具用去8元,买书用去6元,还剩多少元?(列式并计算)
3. 游戏:小组接力赛,每人计算一道连减题,传递粉笔完成接力。
(四)总结延伸(5分钟)
1. 学生总结: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注意事项。
2. 教师补充:连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找零、分物问题)。
3. 作业:完成练习册P18第1-3题。
教案二:生活应用型连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生活情境列出连减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连减模型。
难点:理解“剩余量”与“连续减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8分钟)
1. 播放视频:超市购物场景,顾客购买水果后结账。
2. 提问:妈妈带了50元,买苹果花去12元,买香蕉花去8元,还剩多少钱?
3. 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列出算式50-12-8。
(二)活动探究(20分钟)
1. 角色扮演:
(1)分组模拟“小商店”,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
(2)顾客持50元“现金”,购买两件商品(价格自定),收银员计算剩余金额。
(3)记录算式:如50-15-20=15,交流计算过程。
2. 案例分析:
(1)展示问题:一根绳子长30米,第一次剪去8米,第二次剪去7米,还剩多少米?
(2)画图分析:用线段图表示绳子原长、第一次剪后、第二次剪后的长度。
(3)列式解答:30-8-7=15(米),强调单位与答案完整性。
(三)拓展应用(10分钟)
1. 开放题:用连减算式编一个生活故事,与同桌分享。
2. 挑战题:教室图书角有60本书,借出18本后,又借出12本,还剩多少本?如果再借出10本,够吗?
(四)总结反思(2分钟)
1. 学生分享:今天学到了什么?连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师点评:鼓励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案三:游戏化连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熟练计算100以内连减算式,提高运算速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
3. 情感态度:在轻松氛围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口算卡片(连减题)、计时器、奖励贴纸。
2. 学具:学生自制“连减转盘”(含两位数连减题)。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5分钟)
1. 口算接龙:教师出示56-7-9=?,学生依次口答后续题目(如40-5-8=?)。
2. 纠错游戏:展示错误算式(如32-4-6=34),学生举手纠正并说明理由。
(二)游戏环节(25分钟)
1. 游戏一:连减大比拼
(1)规则: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抽取口算卡片,计算正确得1分,错误扣1分。
(2)题目示例:72-8-12=? 45-6-9=?
(3)奖励:最高分组获得“计算小能手”奖状。
2. 游戏二:转盘挑战
(1)学生转动自制转盘,指针指向连减算式(如63-5-7=?)。
(2)1分钟内计算正确可获得贴纸,集满5张兑换小奖品。
3. 游戏三:数学扑克
(1)玩法:两人一组,每人抽3张牌(1-9),用其中两张组成被减数,另一张作为第一个减数,再抽一张作为第二个减数,计算剩余点数。
(2)示例:抽到5、8、3、2,可列式58-3-2=53,点数大者胜。
(三)总结提升(5分钟)
1. 学生分享: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连减计算的技巧(如凑整法、分步计算)。
教案四:分层教学型连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层:掌握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50以内连减题。
2. 提高层:理解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拓展层:探索连减的简便算法(如减法性质),解决复杂生活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分层导入(5分钟)
1. 基础题:计算12-3-4=?
2. 提高题:小明有20元,买铅笔花去5元,买橡皮花去3元,还剩多少元?
3. 拓展题:一根绳子剪两次后剩10米,第一次剪去8米,第二次剪去多少米?
(二)分层探究(20分钟)
1. 基础层:
(1)操作:用小棒计算25-6-7,教师个别指导。
(2)练习:完成教材P26第1-2题。
2. 提高层:
(1)讨论:连减算式18-5-6与18-(5+6)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2)应用:解决“公交车上下客”问题(如上车15人,下车8人,又下车3人,还剩几人?)。
3. 拓展层:
(1)探究:计算42-7-13,尝试用简便方法(如42-(7+13)=22)。
(2)挑战:妈妈带了100元,买衣服花去35元,买鞋花去28元,剩下的钱买每本12元的书,最多买几本?
(三)分层作业(10分钟)
1. 基础作业:计算30-4-5、22-6-8。
2. 提高作业:编一道连减应用题并解答。
3. 拓展作业:研究连减算式中减数的位置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如56-8-9与56-9-8)。
教案五:错误分析型连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典型错误,掌握连减计算的正确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经历“错误-分析-纠正”的过程,培养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树立勇于纠错的意识,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错误展示(8分钟)
1. 展示错误算式:
(1)45-7-8=46(计算顺序错误)
(2)60-12-8=50(连续减法计算错误)
(3)28-(5+4)=19(混淆连减与加减混合)
2. 提问:这些算式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二)小组纠错(15分钟)
1. 分组活动:
(1)每组领取3道错误算式,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红笔标注错误步骤,写出正确计算过程。
2. 代表汇报:
(1)第一组:45-7-8应先算45-7=38,再算38-8=30。
(2)第二组:60-12-8需分步计算,60-12=48,48-8=40。
(3)第三组:28-(5+4)是加减混合,应先算括号内5+4=9,再算28-9=19(原题答案正确,但算式类型不同)。
(三)预防策略(10分钟)
1. 教师总结:连减计算的“三注意”:
(1)注意计算顺序(从左往右)。
(2)注意退位减法的准确性。
(3)注意区分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 口诀记忆:“连减连减,从左到右;退位要准,答案写清。”
(四)巩固练习(7分钟)
1. 改错题:教材P27“练习五”第4题(含错误算式)。
2. 挑战题:小马虎在计算时把减数顺序看反了,如36-8-5算成36-5-8,结果相差多少?
关键词:连减运算、教学方案、生活情境、游戏化教学、分层教学、错误分析、数感培养、问题解决
简介:本文精选5篇连减运算教案,涵盖基础认知、生活应用、游戏化教学、分层教学及错误分析五种类型。通过实物操作、角色扮演、竞赛游戏、分层任务和典型错误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连减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培养数感与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纠错意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