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在引导上有所突破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暴露出学生主动性不足、思维深度不够等问题。本文从引导策略的视角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及教育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引导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引导体系。通过分析引导的内涵与价值、现存问题及突破路径,提出情境引导、问题链引导、差异化引导等具体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策略、思维发展、情境引导、问题链引导、差异化引导
一、引言:语文教学中引导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讲解—记忆—练习”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深度思考的机会。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尤其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表现薄弱。引导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因此,探索语文教学中引导的突破路径,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的内涵与价值
(一)引导的内涵:从“教”到“导”的转变
引导的本质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其逐步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与传统“讲授”不同,引导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过程。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若直接翻译字词、讲解语法,学生仅能获得表层知识;而若通过设计“如果你是作者,会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与文本细节进行推测,则能促使其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与语言艺术。
(二)引导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化、生活化的引导,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再结合诗句分析意象,使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2. 培养思维能力:问题链引导能促使学生从表层理解向深度分析过渡。例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教师可设计“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是什么?”“如果她生活在现代,命运会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人性等多角度思考。
3. 提升核心素养:引导式教学强调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结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何让论点更具说服力?”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举例论证等方法,提升其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三、语文教学中引导的现状与问题
(一)引导形式化:重形式轻实质
部分教师虽意识到引导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仅停留在“提问—回答”的表面层次,问题缺乏启发性与层次性。例如,在分析《背影》时,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仅需罗列事件,无需深入思考情感内涵。这种引导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引导单一化:忽视学生差异
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部分教师采用“一刀切”的引导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跟不上”。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统一要求所有学生逐句翻译,未根据学生基础提供分层任务,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基础较好的学生缺乏挑战。
(三)引导脱离文本:过度依赖外部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资源,将语文课上成“视频欣赏课”或“资料展示课”,忽视了文本本身的解读。例如,在讲解《赤壁赋》时,教师播放大量历史背景视频,却未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导致教学偏离语文核心目标。
四、语文教学中引导的突破路径
(一)情境引导:构建真实学习场景
情境引导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法庭辩论”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鲁侍萍等角色,从法律与道德角度分析人物行为。这种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其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问题链引导:设计递进式问题
问题链引导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链:
1. 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 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何特点?(如色彩、修辞)
3. 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这种情感与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联系?
通过逐层提问,学生能从表层感知过渡到深层理解,最终实现情感共鸣与思维升华。
(三)差异化引导: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差异化引导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设计分层任务。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任务:
1. 基础层:梳理主要人物关系与事件脉络。
2. 提高层:分析某一人物的性格变化及其原因。
3. 拓展层:结合时代背景,探讨《红楼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分层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增强学习成就感。
(四)评价引导:强化过程性反馈
传统教学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式教学需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学习日志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思考路径与存在问题。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修改过程,分析“为何将某段调整为现在位置?”,通过自我反思与教师点评,提升其写作思维。
五、语文教学中引导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一:古诗教学中的情境引导
在《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实施情境引导:
1. 播放古琴曲《流水》,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所闻所感。
2. 展示唐代春江月夜的水墨画,要求学生结合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分析画面与文本的契合点。
3. 组织“如果我是张若虚”的写作活动,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改写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意境,还提升了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案例二:小说教学中的问题链引导
在《老人与海》教学中,教师设计以下问题链:
1. 老人与鲨鱼搏斗时,哪些细节体现了他的“硬汉精神”?
2. 老人最终带回的鱼骨有何象征意义?
3. 如果老人成功带回整条鱼,小说的主题会如何变化?
4. 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分析小说中未明说的内容。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人物分析过渡到主题探讨,最终理解小说的深层内涵。
(三)案例三:文言文教学中的差异化引导
在《鸿门宴》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设计分层任务:
1. 基础层:翻译重点句子,梳理事件顺序。
2. 提高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差异,并举例说明。
3. 拓展层:结合《史记》其他篇章,探讨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通过差异化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获得提升,增强学习信心。
六、结论:引导突破的未来方向
语文教学中引导的突破,需以“学生中心”为理念,以“思维发展”为核心,通过情境化、问题化、差异化等策略,构建开放、互动、深度的课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引导式教学可进一步结合智能诊断、个性化推荐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引导。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动态调整问题难度与引导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引导式教学需避免技术滥用,始终坚守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
简介: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引导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传统引导模式的问题,提出情境引导、问题链引导、差异化引导等突破路径,并结合古诗、小说、文言文等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文章强调,引导式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结合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引导,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