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精选12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理解算理并掌握竖式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数量比较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学具(小棒、计数器)、观察算式规律、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算理。
2. 难点:解决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计算错误问题,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数字卡片、100以内数轴、计数器、小棒(每生20根)。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精选篇1:基础导入与竖式教学)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课件展示“班级图书角”场景:图书角有45本故事书,32本科普书。
2. 提问:“故事书和科普书一共有多少本?”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32。
3. 追问:“如果借出18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列出算式45-18。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不进位加法竖式教学(以45+32为例)
(1)操作学具:用小棒摆出45根(4捆+5根)和32根(3捆+2根),合并后数出总数7捆7根,即77。
(2)竖式演示:
① 板书竖式:
45
+32
——
② 讲解步骤: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从个位加起(5+2=7),再算十位(4+3=7),结果为77。
(3)学生练习:用竖式计算23+45、56+21,教师巡视指导。
2. 不退位减法竖式教学(以67-34为例)
(1)操作学具:用计数器拨出67(十位6颗珠,个位7颗珠),减去34(十位3颗珠,个位4颗珠),观察剩余珠子数33。
(2)竖式演示:
① 板书竖式:
67
-34
——
② 讲解步骤: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7-4=3),再算十位(6-3=3),结果为33。
(3)学生练习:用竖式计算58-25、76-42,同桌互查。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题: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竖式计算),教师投影展示典型错误,集体订正。
2. 提升题:
(1)在○里填上>、
(2)解决问题:小明有38元,买书包花了25元,还剩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学生分享收获:“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100以内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
2. 教师总结:“计算时要细心,从个位算起,解决实际问题要理解题意。”
五、教学过程(精选篇2: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突破)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课件展示“运动会”场景:跳远成绩小红56厘米,小明48厘米;跑步成绩小刚37秒,小丽29秒。
2. 提问:“小红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厘米?”列出算式56+48。
3. 追问:“小刚比小丽多用多少秒?”列出算式37-29。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进位加法竖式教学(以56+48为例)
(1)操作学具:用小棒摆出56根(5捆+6根)和48根(4捆+8根),合并后个位6+8=14根(1捆+4根),十位5+4=9捆再加进位的1捆,共10捆4根,即104。
(2)竖式演示:
① 板书竖式:
56
+48
——
104
② 讲解步骤:个位6+8=14,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4;十位5+4=9,再加进位的1得10,写0进1到百位,结果为104。
(3)学生练习:用竖式计算37+59、28+65,小组内交流进位方法。
2. 退位减法竖式教学(以72-39为例)
(1)操作学具:用计数器拨出72(十位7颗珠,个位2颗珠),减去39(十位3颗珠,个位9颗珠),个位2不够减9,从十位借1当10,12-9=3,十位7借走1剩6,6-3=3,结果为33。
(2)竖式演示:
① 板书竖式:
72
-39
——
33
② 讲解步骤:个位2减9不够,从十位借1当10,12-9=3;十位7借走1剩6,6-3=3,结果为33。
(3)学生练习:用竖式计算81-47、63-28,教师强调借位符号。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题: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计算),同桌互批。
2. 提升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7=95、□-28=46。
(2)解决问题:妈妈带了80元,买衣服花了56元,买鞋子花了27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学生分享收获:“进位加法要满十进一,退位减法要借一当十。”
2. 教师总结:“计算时要标记进位和借位,避免遗漏。”
六、教学过程(精选篇3:综合应用与错题分析)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场景:苹果每千克8元,香蕉每千克6元,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
2. 提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算式8×3+6×4(简化为学生用加减法:24+24)。
3. 追问:“如果妈妈带了50元,够吗?还剩多少?”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综合应用教学
(1)小组活动:每组发放“超市价目表”,学生自主设计购物方案,计算总价和剩余金额。
(2)展示汇报:
① 组1:“买2个玩具熊(每个15元)和1个书包(38元),共15×2+38=68元。”
② 组2:“买3支铅笔(每支2元)和1本笔记本(12元),共2×3+12=18元,带20元够,剩2元。”
2. 错题分析教学
(1)展示典型错题:
① 错题1:56+28=74(未进位)。
② 错题2:73-45=38(未借位)。
(2)小组讨论:“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3)全班交流:
① 错题1改正:个位6+8=14,满十进一,十位5+2=7加进位1得8,正确结果84。
② 错题2改正:个位3减5不够,从十位借1当10,13-5=8,十位7借走1剩6,6-4=2,正确结果28。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题: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师强调运算顺序。
2. 提升题:
(1)在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数:45+( )30。
(2)解决问题:图书馆有96本书,借出28本后,又还回15本,现在有多少本?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学生分享收获:“计算时要仔细检查进位和借位,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步计算。”
2. 教师总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七、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情境导入和学具操作,学生能直观理解算理;小组活动增强了合作能力;错题分析针对性强,减少了计算错误。
2. 改进方向: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需加强;可增加游戏化练习(如“计算接力赛”)提高兴趣。
八、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教材“练习三”第1、2、3题(竖式计算和简单解决问题)。
2. 拓展作业:设计一份“家庭购物清单”,计算总价并模拟付款过程。
3. 实践作业:用100以内加减法记录“一周零花钱收支情况”,下周分享。
关键词: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情境教学、学具操作、错题分析、综合应用
简介:本教案精选12篇教学片段,涵盖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导入、竖式计算方法(不进位/退位、进位/退位)、综合应用与错题分析等内容。通过情境导入、学具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