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政治教案 > 思品教案-好儿童 要谦让(精选2篇)

思品教案-好儿童 要谦让(精选2篇)

张月鹿鸣 上传于 2021-08-29 08:16

思品教案-好儿童 要谦让(精选2篇)

教案一:好儿童要谦让——情境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谦让的意识,树立"让出和谐,争来矛盾"的价值观,形成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良好品格。

2.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学会用协商、分享等方式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

3. 知识目标:理解谦让的内涵与意义,掌握谦让的基本表现形式(如主动让座、分享玩具、礼让先行等),认识谦让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谦让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谦让是维护集体和谐的重要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堂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克服"怕吃亏"的心理障碍,形成稳定的谦让习惯。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孔融让梨"动画短片、校园冲突案例视频、谦让行为对比图。

2. 实物道具:模拟玩具区(积木、玩偶)、角色扮演卡(乘客、老人、儿童)、分组任务单。

3. 环境布置:教室前方设置"谦让树"展示墙,后方布置"矛盾调解站"讨论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冲突再现(8分钟)

播放校园监控片段:两名学生在图书角争抢同一本绘本,导致书籍撕毁。提问:"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冲突带来的负面后果。

(二)案例剖析:历史中的谦让智慧(12分钟)

1. 动画欣赏:播放"孔融让梨"三维动画,暂停提问:"四岁的孔融为什么选择最小的梨?如果他是为了得到表扬,还算真正的谦让吗?"引发对谦让动机的深度思考。

2. 小组讨论:结合"六尺巷"故事(清代张英让地三尺化解邻里纠纷),分析谦让如何实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积极效果,总结谦让的三大特征:自愿性、无功利性、利他性。

(三)角色体验:冲突解决工作坊(20分钟)

1. 情境模拟一:公交让座危机

设置场景:孕妇与拄拐老人同时上车,仅有1个爱心专座。学生分组扮演乘客、司机、旁观者,通过即兴表演展现不同处理方式(争抢、推诿、主动让座),其他组观察并填写《行为评价表》。

2. 情境模拟二:玩具分配风波

在模拟玩具区投放5套积木但有8名学生,要求20分钟内完成搭建任务。教师暗中观察学生行为,记录主动分享、轮流使用、破坏抢夺等不同表现,课后展示典型案例照片进行集体评议。

(四)实践指导:谦让行为养成计划(10分钟)

1. 制定"21天谦让打卡表":设计每日谦让行为记录栏(如主动帮同学递水、排队时让急事者先行),设置家长签字区确保真实性。

2. 成立"谦让监督员":每班推选3名学生佩戴特殊徽章,负责记录课间文明行为,每周颁发"谦让之星"奖章。

五、教学延伸

1. 家庭任务:与父母共同完成"谦让家庭会议",讨论家庭资源分配中的让步案例(如电视遥控器使用、最后一块蛋糕分配)。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开展"银发陪伴日",通过为老人表演节目、整理房间等具体行动践行谦让精神。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强情境体验突破传统说教,但需注意控制角色扮演中的负面情绪,避免学生因过度投入冲突场景产生心理压力。后续可增加"谦让失败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适度坚持与盲目让步的界限。

教案二:好儿童要谦让——传统文化浸润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文化认同目标:通过解读经典典故,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谦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行为转化目标:将传统文化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准则,学会在竞争环境中保持谦逊态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 思维发展目标:培养辩证看待谦让的能力,理解"当让则让,当争则争"的处世哲学,避免走向极端化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经典文本研读,把握"谦让"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如《论语》"君子泰而不骄"的阐释)。

难点:引导学生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吃亏是福"等可能误导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1. 文言文段:《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选段。

2. 多媒体资源:故宫博物院藏《二十四孝图》电子展、京剧《将相和》选段视频。

3. 实践材料:传统礼仪道具(折扇、茶具)、书法练习用纸。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溯源:谦让精神的基因解码(15分钟)

1. 文物探秘:展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谦让纹饰,解读其"天圆地方"哲学中蕴含的和谐理念。

2. 经典诵读:分组朗诵《礼记·曲礼》选段,教师讲解"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的现代释义,强调谦让不是自卑而是尊重。

(二)案例思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20分钟)

1. 辩论活动:"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孔融让梨的精神?"

正方观点:谦让是化解社会戾气的良药

反方观点:过度谦让会抑制个人发展

教师提供数据支撑:某小学"谦让教育"实验班与普通班三年跟踪对比,显示前者同学关系融洽度提升37%,但创新竞赛参与率下降19%。

2. 情景判断:呈现四个现代生活场景(职场晋升、比赛名额、遗产分配、网络发言),学生用红绿牌表决是否需要谦让,并说明文化依据。

(三)礼仪实践: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15分钟)

1. 茶道体验:学习"凤凰三点头"注水礼,理解茶道中"先客后主"的谦让哲学,每位学生为同伴奉茶并说一句谦让语。

2. 书法创作:临摹"和为贵"书法作品,在落款处写下自己的谦让承诺,优秀作品张贴于班级文化墙。

(四)反思提升:构建谦让的边界意识(10分钟)

1. 案例分析:讨论"某学生长期让出评优资格导致心理失衡"的个案,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谦让应建立在自我价值认同基础上,而非自我牺牲。

2. 制定准则:共同起草《班级谦让公约》,明确"三让三不让"原则(让安全不让规则、让困难不让原则、让温暖不让冷漠)。

五、教学延伸

1. 传统文化周:开展"谦让主题日",每天聚焦一个传统美德(尊长、容人、克己、利他、守序),通过晨会演讲、情景剧展演深化认知。

2. 跨学科融合:结合数学课"公平分配"、语文课"寓言解读"、美术课"和谐构图",多维度理解谦让的理性基础。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价值内化,但需警惕将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道德说教。后续可引入西方"绅士风度""女士优先"等文化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下的谦让观。

关键词:谦让教育、情境体验、传统文化、角色扮演、行为养成价值观培养冲突解决、德育创新

简介:本文提供两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分别采用情境体验式与传统文化浸润式教学法。教案一通过公交让座、玩具分配等现实场景模拟,结合历史典故分析,培养学生主动谦让的行为习惯;教案二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挖掘谦让精神,通过茶道礼仪、经典诵读、跨学科融合等活动,实现文化认同与行为转化的双重目标。两套方案均注重实践性与思辨性,附有详细的教学过程、延伸活动及反思建议,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范本。

《思品教案-好儿童 要谦让(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