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
《医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与成就目标定向中的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和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存在一定关联。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其学业和职业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自我妨碍、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关系研究
一、引言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其学业表现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医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自我妨碍行为,即在学习任务面前故意设置障碍,以降低成功可能性或为可能的失败寻找借口。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而成就目标定向则是个体在追求成就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类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医学生心理状态,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二、文献综述
(一)自我妨碍行为
自我妨碍行为最早由Jones和Berglas提出,指个体在面临可能失败的情境时,故意采取一些阻碍自己表现的行为,以保护自尊或避免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负面评价。自我妨碍行为可分为行为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行为式自我妨碍是指个体通过实际行动设置障碍,如拖延时间、减少努力等;自陈式自我妨碍则是指个体声称存在某些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如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等。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他人的评价、情绪状态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尝试新事物;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可能对挑战产生恐惧,回避困难。
(三)成就目标定向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在追求成就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类型。德韦克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掌握目标定向和表现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追求内在的满足感;表现目标定向的个体则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追求外在的认可。后来,研究者进一步将表现目标定向细分为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和表现回避目标定向。表现趋近目标定向的个体追求成功以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则避免失败以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
(四)三者关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自我妨碍行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研究表明,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低,个体越有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同时,成就目标定向中的表现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存在一定关联,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二)研究工具
1. 自我妨碍行为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让被试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我妨碍行为进行评分。
2. 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让被试者对自己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进行评分。
3.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让被试者选择自己在追求成就过程中更倾向于哪种目标定向。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
(一)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现状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平均得分为2.5分,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3.8分,相对较高;在成就目标定向方面,掌握目标定向的平均得分最高,为4.2分,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和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分和2.8分。
(二)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 = -0.45,p
(三)自我妨碍行为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呈负相关(r = -0.22,p
(四)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表现回避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对其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更强;而对于高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对其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较弱。
五、讨论
(一)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低的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在任务中失败,因此采取自我妨碍行为来降低成功可能性或为可能的失败寻找借口。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妨碍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自我妨碍行为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呈正相关,与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呈负相关。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避免失败以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因此更有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来降低失败的风险。而表现趋近目标定向的个体追求成功以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不太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医学生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差异。
(三)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表现回避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表现回避目标定向更容易引发自我妨碍行为;而对于高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对其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较弱。这可能是因为高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即使面临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压力,也不太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与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呈正相关,与表现趋近目标定向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表现回避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二)建议
1. 提高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提供成功经验、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高自我效能感的医学生更有可能积极面对挑战,减少自我妨碍行为。
2. 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定向: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医学生树立掌握目标定向,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过分追求他人的评价。同时,要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表现回避目标定向的负面影响,避免采取自我妨碍行为。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妨碍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简介:本文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医学生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妨碍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与表现回避目标定向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表现回避目标定向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定向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