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检验的适应症及送检注意事项》
在临床医学中,检验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辅助学科,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临床常用检验项目众多,涵盖了血液学、体液学、生化、免疫、微生物等多个领域。正确掌握这些检验项目的适应症以及送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液学检验
(一)血常规检验
1. 适应症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血液检验项目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在感染性疾病中,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贫血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贫血的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可能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此外,血常规还可用于监测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以及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手术前、放化疗期间等。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时间一般无明显限制,但应避免在患者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进食后立即采血,以免影响结果。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静脉,采血前应严格消毒皮肤,防止污染。采血后应轻轻颠倒混匀抗凝管,避免血液凝固。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要求在 2 小时内完成检测,以防止细胞形态改变和化学成分变化。
(二)凝血功能检验
1. 适应症
凝血功能检验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对于术前患者,尤其是进行大型手术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可预测术中出血风险,指导术前准备。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如使用华法林、肝素等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可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出血或血栓并发症。此外,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血友病、维生素 K 缺乏症等。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前应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平静状态。采血时应注意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1 分钟,以免影响凝血因子活性。采血后应立即将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防止凝血。标本应在 30 分钟内送检,最长不超过 2 小时,因为凝血因子在体外会逐渐失活,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体液学检验
(一)尿常规检验
1. 适应症
尿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管型等成分,帮助诊断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疾病。例如,尿中出现红细胞和蛋白质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白细胞增多和细菌培养阳性则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此外,尿常规还可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评估其他全身性疾病对肾脏的影响。
2. 送检注意事项
应采集清洁中段尿,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尿液。采集尿液的容器应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药物或化学物质污染的容器。标本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 1 小时,因为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室温下会逐渐分解,影响检测结果。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将尿液标本置于 2 - 8℃冰箱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6 小时。
(二)粪便常规检验
1. 适应症
粪便常规检验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筛查。它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隐血等成分。例如,粪便中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发现寄生虫卵可确诊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粪便隐血试验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早期胃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筛查。
2. 送检注意事项
应采集新鲜粪便,避免混入尿液、水等杂质。采集时应注意选取有异常成分的部分,如脓血、黏液等。标本应放在清洁、干燥、不吸水的容器中,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 1 小时。若进行粪便培养,应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标本,并注意无菌操作。
三、生化检验
(一)肝功能检验
1. 适应症
肝功能检验是评估肝脏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中,肝功能检验可检测血清中的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蛋白质等指标,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和肝脏的合成功能。此外,肝功能检验还可用于评估肝脏疾病的预后,以及监测肝移植患者的术后情况。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前应空腹 8 - 12 小时,避免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免影响检测结果。采血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平静状态。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要求在 2 小时内完成检测,因为血清中的某些成分在室温下会逐渐分解或发生变化。
(二)肾功能检验
1. 适应症
肾功能检验主要用于评估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适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中,肾功能检验可检测血清中的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此外,肾功能检验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肾功能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和调整治疗方案。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前无需特殊准备,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后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要求在 2 小时内完成检测。对于需要进行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患者,应准确收集 24 小时尿液,并记录总尿量,将尿液混匀后取适量送检。
四、免疫检验
(一)传染病血清学检验
1. 适应症
传染病血清学检验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或抗原,从而诊断传染病。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可用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抗体(HIV - Ab)检测可用于诊断艾滋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用于诊断梅毒等。此外,传染病血清学检验还可用于评估传染病的免疫状态和疫苗接种效果。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前无需特殊准备,但应避免在患者发热、感染等急性期采血,以免影响抗体检测结果。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因为反复冻融会导致抗体活性下降。送检时应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要求进行标本处理和运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肿瘤标志物检验
1. 适应症
肿瘤标志物检验是肿瘤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检测血清中的肿瘤相关抗原,如甲胎蛋白(AFP)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癌胚抗原(CEA)用于监测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等。此外,肿瘤标志物检验还可用于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2. 送检注意事项
采血前无需特殊准备,但应避免在患者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期间采血,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要求在 2 小时内完成检测。对于某些肿瘤标志物,如 AFP、CEA 等,其检测结果可能受到肝脏功能、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在解读结果时应综合考虑。
五、微生物检验
(一)血培养
1. 适应症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适用于怀疑有血流感染的患者,如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血培养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
2. 送检注意事项
应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高峰时采血,以提高阳性率。采血前应严格消毒皮肤,防止皮肤表面的细菌污染血液。一般需要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分别从不同的静脉采血,每套标本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标本应立即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将血培养瓶置于室温下,但不宜超过 2 小时。
(二)痰培养
1. 适应症
痰培养主要用于诊断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它可以检测痰液中的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2. 送检注意事项
应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液标本,嘱患者清晨起床后先用清水漱口,然后深吸气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避免留取唾液或鼻咽部分泌物。标本应放在无菌容器中,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 2 小时。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置于 4℃冰箱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
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适应症和送检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种检验项目的相关知识,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和送检,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共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临床常用检验、适应症、送检注意事项、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学检验(血常规、凝血功能)、体液学检验(尿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验(肝功能、肾功能)、免疫检验(传染病血清学检验、肿瘤标志物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血培养、痰培养)的适应症和送检注意事项,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