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教案(精选13篇)综合版
一、设计意图
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身体认知是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本教案以"我的身体"为主题,通过多感官体验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身体部位及其功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渗透健康生活习惯教育。活动设计融合科学认知、艺术表达、运动发展三大领域,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目标要求。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能准确指认头、肩、膝、脚等主要身体部位,了解其基本功能
技能目标:通过绘画、律动、游戏等活动发展精细动作和大肌肉运动能力
情感目标:萌发爱护身体的意识,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观念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人体模型或大幅人体简笔画、彩色卡纸、安全剪刀、胶棒、镜子、音乐《身体音阶歌》《健康歌》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简单指认五官的经验
环境创设:将活动室布置成"身体探索馆",设置认知区、运动区、艺术区
四、活动过程(总时长约40分钟)
(一)导入环节:魔法变变变(5分钟)
教师佩戴魔法师帽子出场:"今天我要用魔法让小朋友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播放轻快音乐,带领幼儿做"身体摇摆操":
1. 头部运动:转圈圈、点点头
2. 肩部运动:耸肩、转肩
3. 膝盖运动:屈膝、踮脚
4. 脚部运动:踏步、跳跃
提问引导:"刚才我们动了身体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本领?"
(二)主体活动:身体大发现(25分钟)
活动1:身体拼图(认知区)
出示打乱顺序的人体模型部件,分组进行拼图比赛。教师引导观察:"眼睛在哪里?它能帮助我们做什么?""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道?"延伸至五官保护教育:"不能用脏手揉眼睛,要轻轻擤鼻涕。"
活动2:我的身体会画画(艺术区)
提供镜面材料,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你的眼睛是什么形状?""头发是直直的还是卷卷的?"发放卡纸和颜料,鼓励用手指印画、手掌拓印等方式创作"自画像"。教师巡回指导:"试试用脚丫蘸颜料会有什么效果?"
活动3:身体小司机(运动区)
设置障碍赛道,幼儿需完成指定动作通过:
1. 用膝盖爬过"山洞"(垫子隧道)
2. 单脚跳过"小河"(地胶带)
3. 双手撑地绕过"大树"(锥形筒)
教师强调安全规则:"运动时要穿好鞋子,摔倒要马上举手告诉老师。"
(三)巩固环节:身体保护小卫士(8分钟)
情景表演《小明的烦恼》:
教师扮演小明:"妈妈说我总是挖鼻孔,这样对吗?"引导幼儿讨论正确做法。通过图片展示错误行为(如蒙头睡觉、含着东西跑步),组织"找错误"游戏。颁发"健康小卫士"贴纸,强化保护意识。
(四)结束环节:身体放松操(2分钟)
播放舒缓音乐,带领幼儿做渐进式肌肉放松:"捏捏肩膀,放松放松;拍拍大腿,轻松轻松;跺跺小脚,快乐快乐!"总结:"我们的身体真神奇,要好好爱护它!"
五、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发放"身体探索记录表",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发现的身体秘密(如"我能用舌头舔到鼻子")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X光片、人体器官模型;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人体工厂"
日常渗透:餐前引导观察食物消化过程,午睡时强调正确睡姿
六、活动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拼图游戏中的协作能力,记录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表现
成果性评价:通过"身体知识问答"检测认知目标达成度,收集"自画像"作品分析自我认知水平
反思性评价:教师记录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部分幼儿混淆左右手),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七、安全注意事项
运动前检查场地设备,移除尖锐物品
使用儿童安全剪刀,强调"剪刀口朝下"规则
颜料选用可水洗无毒材质,准备备用衣物
关注特殊体质幼儿,适时调整活动强度
八、教案特色
多模态学习:融合视觉(模型观察)、动觉(运动游戏)、触觉(拓印创作)等多种感知方式
生活化教育:将健康知识转化为"不挖鼻孔""好好睡觉"等具体行为指导
差异化支持:为能力较弱幼儿提供带图示的操作卡,为能力较强幼儿设置挑战任务
关键词:身体认知、自我保护、多感官体验、幼儿园健康教育、艺术表达
简介:本教案针对3-6岁幼儿设计,通过拼图游戏、艺术创作、运动挑战等13项精选活动,系统培养幼儿对身体部位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活动融合科学探究、艺术表现与健康生活教育,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在体验中建立"爱护身体"的积极态度,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