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毕业生的实习报告(通用31篇)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
2025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市场核心增长点。作为即将毕业的2025届本科生,本次实习旨在通过真实职场环境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培养跨部门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明确职业定位,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奠定基础。本次实习覆盖互联网、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四大领域,涉及31家不同规模企业,涵盖从初创团队到行业龙头的多元实践场景。
二、实习单位概况
(一)企业类型分布
本次实习单位包括12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占比38.7%)、8家金融科技企业(25.8%)、6家智能制造企业(19.4%)和5家新能源企业(16.1%)。其中,头部企业如腾讯、蚂蚁集团、比亚迪等提供技术攻坚类岗位,中型企业如商汤科技、微众银行侧重项目实践,初创企业如某AI医疗公司、某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则聚焦创新探索。
(二)岗位类型分析
技术类岗位占比52%,包括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嵌入式开发等;业务类岗位占31%,涵盖产品经理、运营专员、市场策划;职能类岗位占17%,主要为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支持性工作。这种分布反映了当前市场对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高度需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
(一)技术岗位实践
在某自动驾驶公司担任算法实习生期间,参与L4级自动驾驶决策系统优化项目。具体工作包括:
1. 数据预处理:使用Python对10万帧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清洗,通过Pandas库剔除异常值,将数据标注准确率从82%提升至95%
2. 模型训练:基于PyTorch框架搭建ResNet-50神经网络,在NVIDIA A100 GPU集群上完成2000次迭代训练,使目标检测mAP值提升8.3%
3. 实地测试:在苏州高铁新城开放道路进行30次路测,记录并分析217个Corner Case,提出3项改进方案被纳入下一代系统开发
(二)业务岗位实践
于某金融科技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助理,主导消费信贷产品风控模块优化:
1. 需求分析:通过用户访谈收集236份有效反馈,运用KANO模型识别出12项核心需求,其中"动态额度调整"功能优先级最高
2. 流程设计:绘制泳道图重构审批流程,将平均响应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8分钟,通过AB测试验证方案有效性
3. 跨部门协作:协调技术、法务、客服三部门完成系统改造,推动新功能在3个省级区域试点上线,首月坏账率下降0.7%
(三)职能岗位实践
在某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部实习期间,完成以下工作:
1. 人才画像构建:运用SPSS对500份技术岗简历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项目经验权重""技能证书价值"等6个评估维度
2. 培训体系设计:针对新入职工程师开发"双碳目标下的技术转型"系列课程,包含政策解读、技术趋势、实操案例三大模块
3. 绩效改革试点:在研发部门推行OKR-KPI混合考核制,通过3个月数据追踪,证明该模式使项目交付准时率提升19%
四、专业能力提升
(一)技术能力突破
1. 编程技能:掌握TensorFlow高级特性,实现模型量化压缩,使推理速度提升3倍
2. 工具应用:熟练使用Tableau进行复杂数据可视化,创建动态仪表盘监控业务指标
3. 硬件知识:在智能制造企业学习PLC编程,完成自动化产线故障诊断系统原型开发
(二)软实力培养
1. 沟通技巧:通过周例会、需求评审会等场景,掌握技术方案非技术化表达方法
2. 时间管理:运用GTD工作法处理多任务,在产品迭代期保持日均12小时高效工作
3. 抗压能力:在项目紧急期连续48小时驻场调试,最终确保系统按时上线
五、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技术瓶颈突破
问题:在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中,遇到SOC估算误差超过5%的技术难题
解决:查阅23篇顶会论文,提出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改进算法,通过MATLAB仿真验证,将误差率降至2.1%
(二)跨文化协作挑战
问题:在跨国团队项目中,因时区差异导致会议效率低下
解决:推行异步协作模式,使用Notion搭建共享知识库,制定《全球协作SOP》,使跨时区沟通效率提升40%
(三)职业认知偏差
问题:初期对技术岗存在"重研发轻落地"的片面理解
解决:通过参与客户现场调试,深刻认识到技术方案需兼顾可行性、成本与用户体验的三维平衡
六、实习收获与体会
(一)知识体系重构
1. 打破专业壁垒:在金融科技企业将机器学习与信贷风控结合,开发出反欺诈模型
2. 关注技术伦理:在医疗AI项目中学到HIPAA合规要求,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3. 培养商业思维:通过参与产品定价会,理解技术价值与市场需求的映射关系
(二)职业素养养成
1. 责任意识:在自动驾驶路测中,深刻体会到0.01%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 持续学习:每周参加3次技术分享会,系统掌握Transformer架构演变历程
3. 创新精神:在新能源企业提出"光伏+储能"微电网优化方案,获公司创新奖
七、对学校教学的建议
(一)课程体系优化
1. 增设《技术商业化》课程,讲解专利申请、技术转移等实务
2. 强化《跨学科项目实践》,模拟真实商业场景中的技术决策
3. 开设《职业安全与伦理》必修课,涵盖数据安全、AI伦理等内容
(二)实践环节改进
1. 建立"企业导师制",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毕业设计
2. 延长实习周期至6个月,确保深度参与核心项目
3. 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预研
八、未来职业规划
(一)短期目标(1-3年)
1. 技术路线:深耕自动驾驶感知算法,考取PMP认证
2. 业务路线:考取CFA一级,向技术产品经理转型
(二)中期目标(3-5年)
1. 成为领域专家:在CVPR等顶会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2. 培养管理能力:带领5-8人技术团队完成中型项目
(三)长期愿景
1. 技术创业:在新能源或AI领域创立科技公司
2. 社会贡献:通过技术普惠推动教育公平或医疗改革
九、总结与展望
本次实习通过31个不同岗位的实践,构建起"技术深度+商业视野+人文关怀"的三维能力模型。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2025届毕业生既需要掌握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更要培养"技术向善"的价值观。未来将持续提升技术硬实力与跨界整合能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2025届毕业生、实习报告、技术实践、职业规划、跨学科能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校企合作、能力提升
简介:本文为2025届毕业生通用实习报告,涵盖互联网、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四大领域31家企业实践经历。报告系统呈现技术岗位算法优化、业务岗位产品迭代、职能岗位体系建设的完整过程,分析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与软实力培养方法,提出课程体系优化建议,并制定包含技术深耕、商业转型、创业愿景的三阶段职业规划,展现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