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化学教案 > 燃烧和灭火(通用12篇)

燃烧和灭火(通用12篇)

两肋插刀 上传于 2020-11-26 14:17

《燃烧和灭火(通用12篇)》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对燃烧条件中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这三个要素的准确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视频,画面中熊熊大火吞噬着建筑物,人们惊慌失措地逃生。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那么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又该如何灭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燃烧和灭火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1. 燃烧的条件(约25分钟)

(1)实验探究

进行三个对比实验:

实验一: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白磷和红磷,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红磷不燃烧。

实验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上放白磷,在热水中放一块白磷。可以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实验三: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2)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燃烧的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在实验一中,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较低(40℃),在加热的情况下容易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红磷的着火点较高(240℃),加热时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燃烧。

在实验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所以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

在实验三中,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起来,这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是否满足这三个条件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并分析这些燃烧现象是否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 灭火的原理(约25分钟)

(1)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既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有哪些灭火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 - 5人,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出发,思考灭火的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灭火原理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灭火的原理: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例如,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就是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防止火势蔓延。

隔绝氧气(或空气)。例如,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就是隔绝了空气,使火焰熄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例如,用水灭火,水蒸发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火灾案例的图片或视频,如油锅着火、电器着火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火灾应该采用什么方法灭火,并说明理由。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灭火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约15分钟)

(1)介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概念

讲解易燃物是指容易燃烧的物质,如汽油、酒精等;易爆物是指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炸药、鞭炮等。

(2)讲解爆炸的条件

通过动画演示,向学生讲解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3)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强调在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严禁携带易燃物和易爆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加油站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等。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避免因不当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而引发事故。

(三)课堂小结(约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燃烧需要满足哪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有哪些?”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练习(约10分钟)

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内容涵盖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存在的火灾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小组讨论效率。

关键词: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简介:本教案围绕燃烧和灭火展开教学,通过播放火灾视频导入新课,利用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采用小组讨论法归纳灭火原理,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介绍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过程完整,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等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

《燃烧和灭火(通用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