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音乐教案 > 《大中国》教案(精选15篇)

《大中国》教案(精选15篇)

旅行家 上传于 2024-11-01 14:27

《大中国》教案(精选15篇)综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大中国》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经典歌曲,由高枫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为核心歌词,通过通俗易懂的旋律和直抒胸臆的歌词,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地理风貌与文化特色。本课程针对初中至高中阶段学生设计,旨在通过音乐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融合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学习场景。歌曲采用2/4拍节奏,结构为前奏+A段(主歌)+B段(副歌)+间奏+A'段+B'段+尾声,调性以C大调为主,旋律起伏与歌词意境高度契合。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一)音乐素养目标

1. 能准确演唱歌曲主旋律,掌握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的演唱技巧

2. 理解进行曲风格的音乐特征,体会其庄严宏大的情感表达

3. 通过二声部合唱训练,提升和声感知与协作能力

(二)人文素养目标

1. 识别歌曲中提及的长江、黄河、珠峰等地理标志

2. 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创新能力目标

1. 尝试为歌曲创作新段落或改编节奏型

2. 结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教学重点

1. 旋律记忆:通过"词曲对应法"强化记忆,如将"长江长城"对应上行音阶

2. 情感把握:分析歌词中"家""兄弟姐妹"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 节奏训练:重点突破附点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二)教学难点

1. 二声部合唱的音准控制:采用"渐近式训练法",先分声部练习再合并

2. 歌词的文化内涵解读:结合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理解创作背景

3. 创作环节的思维拓展:通过"元素替换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四、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播放标准版音频、MV及地理风光片

2. 乐器:电子琴、手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

3. 教具:中国地图拼图、民族服饰卡片、节奏卡片

(二)资料准备

1. 歌曲创作背景资料(含高枫采访记录)

2. 长江、黄河、珠峰等地理实景照片

3. 56个民族服饰与文化特色简介

五、教学过程设计(以45分钟课堂为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片段,提问:"视频中的场景让你联想到哪首歌曲?"

2. 展示中国地图拼图,引导学生指出长江、黄河、珠峰位置

3. 播放歌曲前奏,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电子合成器模拟的管弦乐)

(二)新歌教学(20分钟)

1. 歌词解析环节

(1)分组讨论:"歌曲中出现了哪些地理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什么?"(长江-文明摇篮、黄河-母亲河、珠峰-精神高度)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歌词中的地理景观

2. 旋律教学环节

(1)模唱训练:教师弹奏单音,学生用"lu"音跟唱

(2)节奏攻关:将难点节奏型(如X·X | XX X)编成"跑步-立定"动作练习

(3)分句教学:采用"录音对比法",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演唱与原唱的差异

3. 合唱训练环节

(1)声部划分:将学生分为高声部(主旋律)与低声部(持续长音)

(2)渐近训练:先单独练习各自声部,再以"卡农"形式进行轮唱

(3)音准矫正:使用钢琴辅助,重点调整三度、五度和声音程

(三)拓展活动(15分钟)

1. 创意改编环节

(1)节奏创新:为学生提供非洲鼓、沙锤等乐器,尝试为歌曲设计新节奏型

(2)歌词再创作:以"我心中的中国"为主题,续写第三段歌词

(3)风格融合:尝试将歌曲改编为RAP或电子音乐风格

2. 文化探究环节

(1)民族服饰秀:学生分组展示不同民族服饰,并演唱对应民族风格的片段

(2)地理知识竞赛:通过"你画我猜"游戏巩固地理标识认知

(3)历史事件连线:将歌词中的"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事件与时间轴对应

(四)总结评价(5分钟)

1. 学生自评:填写"音乐学习反思卡",记录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2. 小组互评:采用"两星一愿"评价法(两个优点+一个改进建议)

3. 教师点评:重点表扬创意表现与协作精神,指出音准与节奏的共性问题

六、教学延伸设计

(一)跨学科项目

1. 地理学科:绘制"歌曲中的中国"主题地图

2. 语文学科:撰写《我眼中的大中国》散文诗

3. 美术学科:创作"五十六个民族"主题绘画

(二)实践活动

1. 组织"班级合唱团",参加校级艺术节展演

2. 开展"音乐支教"活动,将歌曲教给低年级学生

3. 制作"数字音乐相册",配以学生演唱录音与校园风光

(三)家校互动

1. 布置"家庭音乐会"作业,与家长共唱《大中国》

2. 发起"寻找老歌"活动,收集不同年代的爱国歌曲

3. 建立"音乐微课堂"群组,分享学习心得与资源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成功经验

1. 地理元素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二声部合唱训练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创意改编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

(二)存在问题

1. 部分学生对附点节奏的掌握仍不够准确

2. 民族服饰展示环节时间控制稍显不足

3. 创作环节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进度不一

(三)改进措施

1. 开发节奏训练APP,提供个性化练习方案

2. 提前录制民族服饰介绍短视频,提高课堂效率

3. 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发言、表演的积极程度

2. 协作能力:记录小组活动中的分工与配合情况

3. 创意表现:评价改编环节的独特性与艺术性

(二)终结性评价

1. 演唱测试:采用"双人背对背演唱"形式检测音准

2. 知识考核:通过填空题检验地理标识认知

3. 作品展示:评选"最佳改编奖""最美和声奖"等专项荣誉

关键词:大中国、音乐教案、爱国主义教育、跨学科教学、二声部合唱、地理元素、创意改编、教学反思

简介:本教案以经典歌曲《大中国》为核心,构建了涵盖音乐技能训练、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激发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地理元素融入、二声部合唱实践、创意改编活动等特色环节,实现音乐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教案包含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既注重基础技能掌握,又强调艺术创新与文化认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音乐实践路径。

《《大中国》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