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公司研报 > 新集能源(601918):煤电价格下跌致业绩同比回落 关注电力成长性

新集能源(601918):煤电价格下跌致业绩同比回落 关注电力成长性

休戚相关 上传于 2023-10-19 12:08

新集能源(601918):煤电价格下跌致业绩同比回落 关注电力成长性》

一、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分析

(一)煤炭行业周期性特征显著

中国煤炭行业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能源政策调整及供需关系变化密切相关。2022年以来,受全球能源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国内能源保供政策影响,煤炭价格经历“过山车”式波动。2023年上半年,随着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及进口煤量增加,市场供需关系逐步宽松,动力煤价格较2022年高点回落约30%,焦煤价格亦承压下行。这种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煤炭企业的盈利水平,行业整体进入利润修复后的调整期。

(二)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电力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一方面,火电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替代,但需通过灵活性改造承担调峰责任;另一方面,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2023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80%以上。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持续提升,2023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已超60%,电价形成机制逐步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这种变革对传统煤电企业提出双重挑战:既要应对煤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又需在新能源竞争中寻找转型路径。

(三)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国家能源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在此背景下,煤电行业面临“保供”与“减碳”的双重任务。政策层面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保障煤电基础性作用,同时鼓励煤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这种政策导向为具备电力资产运营能力的企业提供了转型窗口期。

二、公司基本面分析

(一)业务结构与产能布局

新集能源(601918.SH)作为中煤集团旗下核心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涵盖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及火力发电。截至2023年中报,公司煤炭核定产能2350万吨/年,主要产品为动力煤和气煤,销售区域覆盖华东、华中地区。电力板块方面,公司控股装机容量332万千瓦,其中火电占比90%,新能源装机占比10%。这种“煤电一体化”布局在行业高峰期有效平抑了煤价波动风险,但在当前煤电价格双降环境下,业绩弹性受到抑制。

(二)财务表现与盈利驱动

1. 营收结构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同比下降12.3%。其中煤炭业务收入38.7亿元,占比68.9%,电力业务收入17.5亿元,占比31.1%。煤炭业务收入下降主要受价格影响,2023年上半年公司煤炭平均售价587元/吨,同比下降18.6%;电力业务收入增长得益于发电量提升,上半年完成发电量8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

2. 成本管控能力

公司通过长协煤采购、智能化开采等技术手段降低成本。2023年上半年煤炭业务单位成本382元/吨,同比下降6.7%,但成本降幅低于售价降幅,导致煤炭业务毛利率压缩至35.1%,较上年同期下降8.2个百分点。电力业务方面,单位燃料成本0.28元/千瓦时,同比下降12.5%,推动电力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2.3%。

3. 利润水平与现金流

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8亿元,同比下降34.2%,主要受煤炭业务利润下滑影响。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5.6亿元,同比下降28.7%,但保持净流入状态,显示公司现金流管理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58.3%,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三)核心竞争力评估

1. 资源禀赋优势

公司旗下板集煤矿、刘庄煤矿等主力矿井煤质优良,发热量达5500大卡以上,且靠近华东电力负荷中心,运输成本较低。这种资源禀赋在煤炭行业竞争中构成核心壁垒。

2. 煤电协同效应

公司电力板块中,板集电厂(2×66万千瓦)采用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285克/千瓦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自建煤矿供应煤炭,公司火电业务燃料成本较市场采购低约15%,这种协同效应在煤价高位时显著提升盈利能力。

3. 新能源转型潜力

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增新能源装机500万千瓦,其中2023年计划开工光伏项目100万千瓦。目前已在安徽、江西等地获取风电、光伏指标200万千瓦,转型步伐领先于传统煤电企业。

三、业绩同比回落的深层原因

(一)煤炭价格下行压力

2023年上半年,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803元/吨,同比下降24.7%。公司煤炭销售以长协为主(占比70%),但长协价格基准随市场价下调,导致综合售价承压。此外,进口煤冲击(上半年进口煤2.2亿吨,同比增长91.5%)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宽松格局。

(二)电力业务盈利分化

尽管发电量增长,但市场化电价折价现象突出。2023年上半年公司火电平均上网电价0.42元/千瓦时,同比下降3.4%。同时,辅助服务费用分摊增加(约占电费收入的5%),压缩了利润空间。新能源业务虽贡献增量收入,但目前装机规模较小(33.2万千瓦),对整体业绩支撑有限。

(三)成本刚性约束

公司单位完全成本(含折旧、财务费用等)达485元/吨,其中安全费用、环保投入等刚性支出占比超20%。在煤价下行周期,成本降幅滞后于收入降幅,导致毛利率承压。此外,员工薪酬、设备维护等费用具有粘性,进一步制约利润释放。

四、电力业务成长性分析

(一)火电板块价值重估

1. 容量电价机制落地

2024年起,国家实施煤电容量电价政策,按装机容量给予固定补贴(预计0.02元/千瓦时)。以公司332万千瓦火电装机计算,年可获得容量电费收入7.97亿元,相当于增厚净利润约6亿元(按30%所得税率计算)。这一政策将有效对冲煤价波动风险,稳定火电业务盈利预期。

2. 灵活性改造需求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火电需承担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对板集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预计改造后调峰能力提升40%,可参与省内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年增加收益约2亿元。

(二)新能源转型路径

1. 光伏项目布局

公司已在安徽利辛、江西分宜等地规划建设100万千瓦光伏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降低用地成本。预计2023年并网50万千瓦,2024年全容量投产,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贡献收入5亿元。

2. 风电资源开发

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公司获取安徽淮南、江西吉安等地风电资源指标100万千瓦。目前正在开展测风工作,预计2024年开工建设,2025年并网发电。风电项目IRR预计达8%,高于光伏项目。

3. 储能业务探索

公司计划在板集电厂配套建设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储能项目可享受峰谷价差套利(预计价差0.6元/千瓦时)及容量租赁收入,预计投资回收期6年。

(三)综合能源服务前景

公司依托煤电资产,积极拓展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在安徽淮南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绿电交易、需求响应等服务。预计项目投产后年服务收入可达1亿元,毛利率超40%。

五、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一)主要风险

1. 煤价超预期波动:若2024年冬季用煤旺季价格反弹,可能侵蚀电力业务利润。

2. 新能源项目审批滞后:地方用地指标、并网消纳等问题可能导致项目延期。

3. 市场化电价下行:若电力供需宽松导致交易电价进一步折价,将影响收入。

(二)应对策略

1. 优化长协煤采购:提高长协煤占比至80%,锁定成本基准。

2. 加强政企合作:与安徽、江西等省能源局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3. 拓展绿电交易:积极参与省间绿电交易,提升新能源项目收益水平。

六、投资建议与估值分析

(一)短期估值修复机会

当前公司PE(TTM)为8.5倍,低于煤炭行业平均10倍水平。容量电价政策实施后,火电业务盈利稳定性增强,估值有望向公用事业板块(平均PE 12倍)靠拢。假设2024年净利润恢复至20亿元,给予10倍PE,目标市值200亿元,较当前市值有25%上行空间。

(二)长期成长逻辑

到2025年,公司新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至30%,带动整体毛利率从当前28%提升至35%。假设新能源业务贡献净利润占比达40%,公司估值体系将向新能源运营商切换,目标PE可提升至15倍。

(三)风险提示

需关注煤价反弹、新能源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在股价回调至5元/股以下时分批建仓。

七、结论

新集能源作为煤电一体化龙头企业,短期受煤电价格下跌影响业绩承压,但容量电价政策落地、新能源转型加速将驱动估值重构。公司“传统能源稳基、新能源增量”的战略布局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建议重点关注其电力业务成长性,在行业底部区间布局,分享能源转型红利。

关键词:新集能源、煤电价格、业绩回落电力成长性、容量电价、新能源转型、煤电一体化、估值修复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新集能源(601918)在煤电价格下跌背景下业绩同比回落的原因,指出公司通过煤电协同、成本控制维持基本盘,同时依托容量电价政策与新能源转型布局电力业务成长性。研究认为公司短期估值具备修复空间,长期受益于能源结构转型,建议重点关注其电力板块发展潜力。

公司研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