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亲舍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唐朝贞观年间,河南濮阳有一位名叫狄仁杰的年轻人。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尤其对律法典籍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二十岁时,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负责审理案件、维护地方治安。这个职位虽不算显赫,却让他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并州位于今山西太原一带,与狄仁杰的故乡濮阳相隔千里。当时交通不便,从并州回濮阳需翻越太行山,穿越黄河,路途遥远且艰险。狄仁杰初到并州时,虽忙于公务,但每当夜深人静,总会想起故乡的亲人。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家中还有年幼的弟妹,不知他们是否安康?每到这时,他总会独自站在衙门后的高台上,望着东南方向的天空发呆。
并州的秋天格外清冷,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悠悠飘荡。狄仁杰常常望着那些云朵出神,心想:这些云朵是否会飘过太行山,飘到濮阳的上空?父母是否也能看到这些云朵,知道我在远方思念他们?这种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却因公务缠身无法回家探望,让他内心备受煎熬。
一日,狄仁杰正在处理一桩复杂的田产纠纷案。原告是一位老农,称自家祖传的十亩良田被邻村恶霸强占。被告则坚称那片地是自己开垦的荒地,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狄仁杰仔细查阅地契、询问证人,发现双方提供的证据都存在疑点。他决定亲自前往现场勘查。
当狄仁杰来到那片争议的土地时,正值午后,阳光炽烈。他看到老农跪在地上,双手捧着一块残破的地界碑,老泪纵横地说:"大人,这就是我祖父立下的界碑啊!"而被告则带着几个打手,气势汹汹地站在一旁。狄仁杰蹲下身,仔细擦拭界碑上的泥土,发现上面确实有模糊的"狄氏"字样。他正要开口,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卷起地上的尘土,吹得人睁不开眼。
就在这时,狄仁杰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一朵巨大的白云正缓缓飘过。那云朵洁白如雪,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色,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薄纱。他忽然想起,在家乡濮阳,每到秋收时节,天空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云朵。母亲总会在这样的天气里,带着弟妹在院子里晒粮食,父亲则会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望着天空发呆。
"大人!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老农的哭喊声将狄仁杰从回忆中拉回现实。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对双方说道:"本案关键在于地界碑的真伪。本官建议,双方各退一步,将这片地一分为二,老农得六亩,被告得四亩。如此既不伤和气,又能解决纠纷。"
被告听后,脸色一变:"大人,这地明明是我开垦的!"狄仁杰不紧不慢地说:"你虽开垦了荒地,但老农持有地界碑,证明此处原本就是他家产业。本官已查阅县志,此处确为狄氏祖地。你若不服,可随我去都督府详查。"被告见狄仁杰言之凿凿,又见周围围观群众纷纷点头,知道理亏,只得低头认输。
案件解决后,狄仁杰回到衙门,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他走到后院,再次望向天空。那朵白云已经飘远,但又有几朵新的白云从东南方向飘来。他忽然觉得,这些云朵就像故乡的亲人们,虽然相隔千里,却始终在天空中注视着他。
当晚,狄仁杰写了一封家书,详细描述了并州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工作情况。信中他写道:"儿在并州一切安好,唯念双亲安康。每见白云,必思故乡。愿双亲保重身体,待儿功成之日,必当速归尽孝。"写完后,他仔细封好信封,交给前来送信的驿卒。
时光荏苒,转眼狄仁杰在并州已任职三年。这三年间,他凭借公正廉明的作风和过人的智慧,解决了无数疑难案件,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名声渐渐传开,甚至传到了长安。
一日,并州都督李绩(即徐世绩)召见狄仁杰。李绩是唐朝开国名将,此时虽已年迈,但目光如炬,气势不凡。他看着狄仁杰说:"狄法曹,本督听闻你处理案件公正无私,且颇有谋略。今日有一事相询。"
狄仁杰连忙躬身行礼:"都督但有吩咐,下官必当竭尽全力。"李绩点点头:"近日边关传来急报,突厥可汗率军南下,已攻破数座城池。朝廷欲派使者前往突厥和谈,但此人需精通律法、善于辞令。本督推荐了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狄仁杰听后,心中一震。他深知此次和谈责任重大,若成功则可保边疆安宁,若失败则可能引发更大战事。但想到能为国效力,他毫不犹豫地答道:"下官愿往!"李绩满意地点点头:"好!三日后,你随朝廷使团出发。此去路途遥远,务必小心。"
回到住处,狄仁杰开始收拾行装。他打开衣柜,取出母亲为他缝制的棉袍,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针脚。这时,同僚张参军来访。张参军与狄仁杰交情甚笃,见他正在收拾行李,便问:"狄兄,此次出使突厥,可有把握?"狄仁杰苦笑:"为国效力,何谈把握?只愿不负都督重托。"
张参军叹了口气:"听说突厥人凶悍残暴,狄兄此去要多加小心。对了,我前日得到一匹好马,送与你作脚力如何?"狄仁杰连忙推辞:"张兄心意我领了,但此去路途遥远,马匹消耗甚大,怎能夺你所爱?"张参军坚持道:"狄兄莫要推辞,你为国出力,我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三日后,狄仁杰随使团出发。临行前,并州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人群中有人高呼:"狄大人一路保重!"狄仁杰向众人深深鞠躬,然后翻身上马。他最后望了一眼并州城,又抬头望向天空。此时正值清晨,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其中一朵特别洁白,仿佛在为他送行。
使团一路向北,穿越沙漠,翻越山脉。途中遭遇多次沙尘暴和突厥游骑的骚扰,但狄仁杰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每当遇到困难,他总会望向天空的白云,心中默念:"父母在上,儿定不辱使命。"
一个月后,使团终于抵达突厥王庭。突厥可汗是一位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壮汉,他坐在高高的狼皮宝座上,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狄仁杰:"你们唐朝派你来和谈,有何诚意?"狄仁杰不卑不亢地回答:"可汗,我朝愿与突厥永结盟好,互不侵犯。为此,我朝愿每年赠送丝绸千匹、茶叶百担。"
可汗冷笑一声:"就这些?太少了!"狄仁杰早有准备,他从容说道:"可汗,和平的价值岂是金银财宝所能衡量?若两国交战,百姓遭殃,牛羊死伤无数,这些损失又岂是区区财物所能弥补?"可汗听后,沉默片刻,然后问:"那你说,该如何?"
狄仁杰上前一步,说道:"我朝愿与突厥划定边界,互不侵扰。同时,开放边境贸易,让两国百姓互通有无。如此,突厥可获所需物资,我朝也可保边疆安宁,岂非两全其美?"可汗思索良久,终于点头:"你说得有理。就依你所言。"
和谈成功后,狄仁杰带着突厥的回书启程回国。归途中,他心情轻松,时常哼唱家乡的小调。一日黄昏,使团在一处草原上扎营。狄仁杰独自走出帐篷,望着西方的天空。此时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橙红色,几朵白云被染得金黄,美不胜收。
他忽然想起,在家乡时,每到黄昏,母亲总会站在门口,望着他放学的方向。如今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母亲是否也在某个黄昏,望着天空的白云,思念着远方的儿子?想到这里,他从怀中取出纸笔,写下了一首诗:
"并州三载别亲颜,
白云悠悠寄思绵。
今朝和谈成功日,
归心似箭盼团圆。"
写完诗后,狄仁杰将纸仔细折好,放入怀中。他知道,等回到长安,将突厥的回书呈交皇帝后,自己就能申请回乡探亲了。
回到长安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接见了狄仁杰。太宗看完突厥的回书,龙颜大悦:"狄爱卿,你此次出使立下大功,朕要重重赏你!"狄仁杰连忙跪地:"陛下,为朝廷效力是臣的本分,不敢求赏。"太宗笑道:"爱卿不必推辞。说吧,你想要什么?"
狄仁杰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别无所求,只愿能回乡探望双亲。"太宗听后,点头赞许:"孝乃百善之先,朕准你三月假期,回乡尽孝。"狄仁杰感激涕零:"谢陛下隆恩!"
三日后,狄仁杰踏上归乡之路。这一次,他的心情格外轻松。沿途百姓听闻他要回乡,纷纷夹道欢迎。有人送来新鲜的水果,有人送上自酿的美酒,狄仁杰一一谢过,却坚持不肯收受重礼。
当狄仁杰终于回到濮阳老家时,正是清晨。他远远望见家门,只见父母早已站在门口等候。母亲的白发比三年前更多了,父亲的背也驼了些,但两人的精神看上去还不错。狄仁杰快步上前,跪倒在地:"不孝儿仁杰,给双亲请安!"
父亲连忙将他扶起:"快起来,快起来!你能平安归来,我们就放心了。"母亲则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瘦了,也黑了,在外面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狄仁杰笑着摇头:"儿在外一切安好,只是时常思念双亲。"
当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弟妹们已经长大,对这位久未谋面的大哥充满好奇。狄仁杰向他们讲述在并州和突厥的经历,听得众人惊叹不已。饭后,他独自走到院子里,望着天空的白云。此时月亮高悬,白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朦胧。
父亲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仁杰,你在外三年,可曾想过家?"狄仁杰点头:"每见白云,必思故乡。儿在并州时,常望云思亲,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父亲拍拍他的肩膀:"好孩子,你能心系双亲,又不忘为国效力,我们很欣慰。"
三个月假期很快过去,狄仁杰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临行前,母亲为他整理行装,塞进许多家乡的特产。父亲则送给他一块玉佩,说:"这块玉佩是你祖父留下的,现在传给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狄仁杰含泪点头:"儿定不忘双亲教诲,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心系故乡。"说完,他翻身上马,再次望向天空的白云。此时朝阳初升,白云被染成粉色,美得令人心醉。他深吸一口气,策马向前,开始了新的征程。
后来,狄仁杰因政绩卓著,被调入中央任职,最终成为唐朝著名的宰相。他始终保持着望云思亲的习惯,每当遇到困难或做出重要决策时,总会想起故乡的白云和亲人的教诲。他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用"白云亲舍"这个成语来形容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狄仁杰、白云亲舍、并州、突厥和谈、望云思亲、贞观年间、孝心
简介:本文讲述了唐朝贞观年间狄仁杰在并州任职时因思念故乡亲人而望云抒怀的故事。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完成突厥和谈任务后获准回乡探亲,其望云思亲的举动衍生出"白云亲舍"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