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历史教案 >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选2篇)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选2篇)

梦里花落 上传于 2021-12-31 17:07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选2篇)》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史实,包括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班超经营西域等;了解两汉与匈奴、朝鲜、日本、西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情况;能够分析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对当时社会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在对外交往中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两汉与匈奴、朝鲜、日本等地区的交往情况。

2. 教学难点:理解两汉经营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分析两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呢?”引导学生回答出丝绸之路与两汉时期有关。接着讲述:“在两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去了解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精彩历史。”

(二)新课讲授

1. 张骞通西域(15分钟)

(1)背景介绍

展示西汉时期匈奴势力分布图和西域地图,讲解:“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经常侵扰北方边境。同时,西域地区(今新疆及更西地区)分布着许多小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但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威胁。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出使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

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之路。在途中,他们被匈奴俘虏,扣留了10余年。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后来趁机逃脱,继续西行,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大月氏。然而,大月氏由于生活安定,不愿再与匈奴作战,张骞未能达成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他却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国情况。”

接着讲述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携带大量金币、丝帛等财物出使西域。这次,他到达了乌孙等国,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结:“政治上,张骞通西域打破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及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上,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

2.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10分钟)

(1)设立背景

讲解:“随着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纷纷与汉朝建立联系。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保护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2)西域都护府的职责和意义

展示西域都护府的相关史料,讲解:“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负责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保护商旅往来。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3. 班超经营西域(10分钟)

(1)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讲述:“东汉初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并经常侵扰东汉边境。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2)班超经营西域的过程和成就

讲述班超在西域的活动:“班超到达西域后,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先后击败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使鄯善、于阗等国重新归附汉朝。他还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然未能到达大秦,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多年,为东汉政府恢复了在西域的统治。”

(3)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班超经营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教师总结:“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10分钟)

(1)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

讲解:“西汉初年,由于国力较弱,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赠送大量财物,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2)汉武帝时期的反击战争

展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相关图片和史料,讲解:“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出击匈奴,经过多次战役,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

(3)东汉时期的和战情况

讲述:“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与汉朝和好;北匈奴仍与汉朝为敌。东汉政府多次派兵出击北匈奴,最终北匈奴被迫西迁。”

(4)两汉与匈奴和战关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结:“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地区的经济交流;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5. 两汉与朝鲜、日本的交往(10分钟)

(1)与朝鲜的交往

展示两汉与朝鲜交往的相关文物图片,讲解:“两汉时期,汉朝与朝鲜半岛上的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郡有密切的交往。汉朝的铁器、铜器、丝绸等物品传入朝鲜,朝鲜的土特产也输入汉朝。同时,汉朝的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开始使用汉字,学习汉朝的礼仪制度。”

(2)与日本的交往

讲述:“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其中一些与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派使者来汉朝,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这枚金印现在已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6. 两汉与西亚、欧洲的交往(10分钟)

(1)丝绸之路的开通

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讲解:“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交通要道。它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主要的贸易通道,汉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道路运往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物品也传入中国。”

(2)与大秦的交往

讲述:“公元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虽然未能到达大秦,但了解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后来,大秦的商人也来到中国,将大秦的特产和文化带到中国。”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班超经营西域、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两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等。强调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练习(5分钟)

出示几道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选择题: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是( )

A. 公元前138年 B. 公元前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73年

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问题:材料中的“异域”指的是哪里?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两汉时期的历史。同时,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时间的把控,避免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

关键词:两汉时期、经营西域、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对外关系、匈奴、朝鲜、日本、丝绸之路

简介:本教案围绕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展开,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新课讲授详细阐述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设立、班超经营西域等重点内容,分析两汉与匈奴、朝鲜、日本、西亚等地区的交往情况,课堂小结回顾要点,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课后作业拓展思维,旨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在对外交往中的成就及影响。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