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精选2篇)》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成就,如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都江堰的修建者及作用、屈原与《离骚》等。
2.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对比分析,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诸子百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学习古代先贤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
2. 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化成就与现代社会相联系,体会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各国纷争、社会动荡以及人们思想活跃的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创造出哪些灿烂的文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明的勃兴。
(二)新课讲授
第一篇: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25分钟)
1.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3)文化上,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平民阶层开始接受教育,为学术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
2.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主张: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和方法。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性善论”,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同时辅以法治;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改变。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思想主张: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发展;政治上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3)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人们相互关爱、互助互利;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4)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思想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认为只有通过严刑峻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5)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思想主张:
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强调战前要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著有《孙膑兵法》,强调战略上的整体谋划和战术上的灵活多变。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之一;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批判,又相互吸收、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思想主张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篇: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25分钟)
1. 科技成就
(1)都江堰
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父子及其修建背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其他科技成就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如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测定了一些恒星的方位;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至今。
2. 文学成就
(1)屈原与《离骚》
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他忧国忧民,因遭馋言被放逐,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以及自己追求理想、宁死不屈的精神。
(2)其他文学形式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如《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章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艺术成就
(1)音乐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乐器。如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有“乐圣”之称;编钟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音乐艺术的高超水平。
(2)绘画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图片,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它们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成就。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等。强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勃兴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材料分析题:提供一段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主张,并谈谈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具体应用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中华文明勃兴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
关键词:中华文明勃兴、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科技成就、文学成就、艺术成就
简介:本教案围绕中华文明的勃兴展开,涵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详细介绍儒、道、墨、法、兵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同时阐述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如都江堰、屈原与《离骚》、音乐绘画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培养其能力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