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哪里》教学设计(精选12篇)之美术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儿童诗《风在哪里》为创作灵感,通过美术语言表现风的形态特征与动态美感。教材选取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生活"单元,结合语文学科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文学意象转化为视觉表达。重点训练线条的流动性表现、色彩的情绪传达及综合材料的创意运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联想创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基础造型技能,但对抽象概念的视觉转化存在困难。通过前测调查发现:85%学生能描述风的触感,但仅32%能通过绘画表现风的方向;67%学生尝试过用飘带、树叶等材料表现动态。本设计采用"五感体验法",通过触觉实验、动态观察、材料实验等环节,帮助学生突破表现瓶颈。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曲线、折线表现风力的方法,运用冷暖色对比营造风的环境氛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风力实验-动态速写-材料探索"三阶训练,提升视觉转化能力
3. 情感态度:感受自然现象的美感,培养环保意识与创意表达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风的动态特征与视觉表现方法
难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呈现与材料语言的创新运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不同风力场景视频)、风速仪、综合材料包(纱巾、羽毛、吸管、彩纸等)
学具:水彩笔、油画棒、8K素描纸、剪刀、胶棒、自然物收集盒(树叶、树枝等)
环境布置:教室四角设置"微风角""狂风区""季风站""龙卷风体验点"
六、教学过程(总时长40分钟)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诗歌朗诵:师生合作朗诵《风在哪里》,重点品读"树梢摇头""花朵点头""波浪翻滚"等意象
2. 触觉实验:分组体验不同材质在风扇不同档位下的飘动状态,完成《风力感知记录表》
3. 问题链:
①风有形状吗?
②怎样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③如果给风穿上衣服,会是什么颜色?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1. 动态解码:
①播放慢动作视频:观察蒲公英种子飘散轨迹,归纳"S型曲线表示微风""锯齿线表现狂风"
②现场示范:用记号笔在透明胶片上绘制不同风力的线条组合
2. 色彩密码:
①展示莫奈《干草堆》系列,分析晨昏光线下风的色彩倾向
②小组竞赛:为"春风""夏雨风""秋燥风""冬寒风"匹配色卡
3. 材料实验室:
①探索吸管吹画、纱巾拓印、树叶拼贴等技法
②创新挑战:用3种以上材料组合表现"彩虹风"
(三)创作实践(15分钟)
1. 任务单:
基础层:绘制《四季风之舞》四格漫画
提升层:制作立体书《风的旅行日记》
挑战层:设计环保主题装置《捕捉风的精灵》
2. 巡回指导要点:
①构图建议:采用对角线构图增强动感
②技法提示:湿画法表现雾气,干擦法表现沙尘
③创意激发:将废弃塑料袋改造为"风之裙"
(四)展示评价(5分钟)
1. 动态展台:用小型风扇吹动学生作品,营造真实风效
2. 多维评价:
自评:我的作品最独特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互评:我最喜欢______同学作品中风的______特征
师评:从"创意指数""技术难度""环保理念"三个维度点评
3. 延伸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七、板书设计
风之密码
形态:曲线(柔)→折线(刚)→螺旋线(狂)
色彩:暖调(春)→冷调(冬)→对比色(风暴)
材料:轻柔系(纱)→飘动系(带)→颗粒系(沙)
八、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作品,添加环境背景
2. 拓展作业:拍摄3段不同风力的视频,配以自创诗歌
3. 实践作业:用废旧物品制作"捕风器",记录一周风况
九、教学反思
成功点:材料探索环节学生参与度达92%,87%作品能准确表现风力特征
改进点:时间分配需优化,创作环节可延长5分钟;需增加特殊需求学生的支持策略
十、附录(精选3篇变式设计)
变式1:低段版《和风宝宝捉迷藏》
调整:采用指纹画、棉签点画等简易技法,增加风车制作环节
变式2:高段版《风的力学与美学》
深化:结合科学课知识,探究伯努利原理在绘画中的表现
变式3:融合课版《诗词中的风》
拓展:与语文课联动,为《敕勒歌》《咏柳》等古诗配画
关键词:风的表现、动态美术、综合材料、跨学科教学、自然观察、创意实践、儿童诗、环保教育、线条语言、色彩情绪
简介:本美术教案以儿童诗《风在哪里》为切入点,通过"五感体验-技法探究-材料创新"三阶教学,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作品。教案包含情境导入、动态解码、色彩密码等创新环节,提供基础到挑战的三级任务单,配套动态展评与跨学科延伸活动,形成"文学-科学-艺术"融合的完整教学链,有效提升学生观察力、创造力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