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教育学论文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繁荣昌盛 上传于 2021-12-22 04:49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出发,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旨在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内涵价值、问题、提升策略

一、引言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思维、提升素养的重要使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积累。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深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文本信息,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种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基础,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操作。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三、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

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往往只是笼统地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目标,而没有具体说明要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这导致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一些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对课外优秀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文本字面意思的讲解,而忽视了对文本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三)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听讲,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此外,评价过程往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等,还要包括过程与方法目标,如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等,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

2.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对于阅读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鼓励他们进行深入阅读和拓展阅读;对于阅读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制定较低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

1. 整合教材资源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进行整合和优化。可以根据文本的主题、体裁、写作手法等进行分类,将相关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的其他作品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除了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教师还要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出与古诗词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对话,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 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阅读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方式

要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阅读笔记评价、阅读报告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使用等,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所达到的学习成果,如考试成绩、阅读报告等。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

五、结论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要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并分层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材资源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内涵价值、问题、提升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简介:本文围绕语文阅读教学展开探讨,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价值,指出其对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旨在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