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法学论文 > 试论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_犯罪预防

试论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_犯罪预防

踏雪无痕 上传于 2021-01-10 09:12
# 试论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_犯罪预防

摘要:本文聚焦于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与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了保安处分制度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接着深入分析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包括适应犯罪形势变化、完善刑事法律体系等方面的考量。然后探讨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对犯罪预防的具体作用机制,如通过针对性措施预防特定危险个体犯罪、实现社会防卫功能等。同时,也指出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人权保障、适用标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保安处分制度的合理构建与犯罪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形势日益复杂多样,传统的刑罚手段在犯罪预防方面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保安处分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措施,旨在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全,其与刑法的结合即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对于有效预防犯罪、完善刑事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二、保安处分制度概述 ### (一)保安处分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保安处分是指国家基于保护社会安全、预防犯罪的目的,对具有特定危险性的行为人适用的,旨在消除其危险状态、防止再犯的特殊法律措施。与传统的刑罚相比,保安处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的的预防性,重点在于预防犯罪的发生,而非对已发生犯罪的报应;二是对象的特定性,主要针对具有人身危险性、可能再次实施犯罪的个体;三是措施的多样性,包括强制医疗、禁止从业、收容教养等多种形式。

### (二)保安处分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国外,保安处分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类似保安处分的措施,如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收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犯罪学的发展和社会防卫思想的兴起,保安处分制度逐渐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确立和发展。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保安处分制度,并将其作为刑罚的补充或替代措施。

在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刑法体系以刑罚为主,对保安处分制度关注较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学界开始对保安处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一些单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体现了保安处分的思想,如对吸毒人员的强制戒毒、对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工读教育等。

## 三、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必要性

1. 适应犯罪形势变化的需要

当前,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一些新型犯罪如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不断涌现,传统的刑罚手段在应对这些犯罪时往往力不从心。保安处分制度可以针对犯罪人的危险状态和再犯可能性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更好地适应犯罪形势的变化,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2. 完善刑事法律体系的要求

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体系以刑罚为中心,但在犯罪预防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保安处分制度与刑罚相互补充,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刑事法律体系。通过将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可以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规则,使其在刑事司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实现社会防卫功能的体现

社会防卫是刑事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保安处分制度通过对具有危险性的行为人进行特殊处置,消除其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从而实现社会防卫的目的。将其刑法化可以增强社会防卫的力度和效果,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 (二)可行性

1. 理论基础的支撑

犯罪学、刑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犯罪学中的危险人格理论、社会防卫理论等为保安处分的适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刑法学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个别化原则等也为保安处分制度与刑法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2. 实践经验的积累

我国在一些单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已经体现了保安处分的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对醉酒驾车犯罪嫌疑人的拘留、对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限制减刑等措施,都具有一定的保安处分性质。这些实践经验为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国际经验的借鉴

大陆法系国家在保安处分制度的立法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法律传统,构建适合我国的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模式。

## 四、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对犯罪预防的作用机制 ### (一)针对特定危险个体的预防

保安处分制度可以根据犯罪人的不同危险状态和再犯可能性,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措施。例如,对于有吸毒史且复吸可能性较大的人员,可以采取强制戒毒措施,帮助其戒除毒瘾,消除再犯的危险;对于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防止其危害社会。

### (二)实现社会防卫功能

通过对具有危险性的行为人适用保安处分,可以将其与社会隔离或限制其特定行为,从而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例如,对性犯罪分子实施化学阉割或禁止其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其再次实施性犯罪的可能性,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 (三)促进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保安处分制度不仅注重预防犯罪,还关注犯罪人的再社会化。一些保安处分措施,如社区矫正、职业培训等,可以帮助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 五、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 (一)面临的挑战

1. 人权保障问题

保安处分制度涉及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一定限制,如果适用不当,可能会侵犯人权。例如,强制医疗措施可能会侵犯患者的身体自主权和隐私权;禁止从业措施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就业权利。

2. 适用标准问题

保安处分的适用需要准确判断行为人的危险状态和再犯可能性,但目前缺乏科学、统一的适用标准。这可能导致保安处分的滥用或适用不当,影响其预防犯罪的效果。

3. 与刑罚的协调问题

保安处分制度与刑罚在适用上需要相互协调,避免出现冲突或重复。但在实践中,如何确定保安处分与刑罚的适用顺序、期限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 (二)解决对策

1. 加强人权保障

在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权保障的原则。明确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和程序,确保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保安处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侵犯人权的行为发生。

2. 制定科学的适用标准

借鉴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安处分适用标准。综合考虑行为人的犯罪历史、人格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准确评估其危险状态和再犯可能性。同时,要建立动态的评估机制,根据行为人的表现及时调整保安处分措施。

3. 协调与刑罚的关系

明确保安处分与刑罚的适用界限和顺序。一般情况下,应先考虑适用刑罚,对于刑罚执行完毕后仍具有危险性的行为人,再适用保安处分。同时,要合理确定保安处分的期限,避免与刑罚期限过长导致的不合理情况。

## 六、结论

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是适应犯罪形势变化、完善刑事法律体系、实现社会防卫功能的必然要求。它通过针对特定危险个体采取个性化措施、实现社会防卫功能以及促进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等方式,在犯罪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也面临着人权保障、适用标准、与刑罚协调等挑战。通过加强人权保障、制定科学的适用标准以及协调与刑罚的关系等对策,可以克服这些挑战,推动保安处分制度在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合理构建,为有效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关键词**: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犯罪预防、人权保障、适用标准 **内容简介**:本文围绕保安处分制度的刑法化与犯罪预防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保安处分制度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接着分析其刑法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包括适应犯罪形势、完善法律体系及实现社会防卫等方面。然后探讨对犯罪预防的作用机制,如针对特定个体、实现社会防卫和促进再社会化。同时指出面临的挑战,如人权保障、适用标准和与刑罚协调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构建和犯罪预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法学论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