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外科学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理查一世 上传于 2022-12-05 01:41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摘要:本文聚焦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详细阐述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包括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等。深入分析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对预后的影响,同时系统介绍了针对各类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涵盖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护理、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

一、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颅内压增高

1. 发生机制: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受到损伤,可引起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导致颅内内容物增加,从而使颅内压增高。此外,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流灌注异常等也可参与颅内压增高的发生。

2.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症状。头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尤其是在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加重。呕吐呈喷射性,与进食无关。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可通过眼底检查发现。

3. 对预后的影响:持续的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同时,长期的高颅内压状态还会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导致脑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预后。

(二)脑水肿

1. 发生机制: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是由于血 - 脑屏障受损,血浆成分渗入脑组织间隙所致;细胞毒性脑水肿则是由于脑细胞代谢障碍,细胞内液增多引起。

2.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意识障碍可从嗜睡、昏睡逐渐发展到昏迷。瞳孔变化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肢体运动障碍可出现偏瘫、截瘫等。

3. 对预后的影响:严重的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引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同时,脑水肿还会影响脑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导致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三)肺部感染

1. 发生机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积聚在呼吸道内,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此外,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2.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咳嗽无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听诊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3. 对预后的影响: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同时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四)消化道出血

1. 发生机制: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损伤胃肠道黏膜,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2.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呕血多为咖啡色或暗红色,黑便呈柏油样。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

3. 对预后的影响: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患者贫血、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恢复。大量出血还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五)癫痫发作

1. 发生机制: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脑组织损伤、瘢痕形成、脑电活动异常等,从而引发癫痫发作。此外,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也可刺激脑组织,诱发癫痫。

2. 临床表现: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分为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一侧肢体抽搐、感觉异常等。发作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3. 对预后的影响:频繁的癫痫发作可导致脑组织缺氧、损伤,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癫痫发作还可能引发意外伤害,如跌倒、撞伤等。

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如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可通过呼唤、疼痛刺激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应警惕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包括大小、对光反射等。正常情况下,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为 2 - 5mm,对光反射灵敏。如发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 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定期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等情况。如发现肢体运动障碍加重或感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二)基础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并加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2. 维持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预防压疮: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可使用气垫床、减压贴等辅助工具,减轻皮肤压力。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4.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三)专科护理

1.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出现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脑水肿的护理:除了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外,还可给予患者头部降温治疗,如使用冰帽、冰袋等,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防止冻伤。

3. 肺部感染的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咳痰,如患者咳嗽无力,可协助其翻身、拍背。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4.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和量,如发现呕血或黑便,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抑酸药物等治疗。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防止失血性休克。

5. 癫痫发作的护理:在患者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毛巾或手帕等柔软物品垫在患者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不要强行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记录癫痫发作的时间、形式和持续时间,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四)康复护理

1. 早期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被动运动、按摩、针灸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可进行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认知功能。

2. 心理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3.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四、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对预后的影响,采取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康复护理等。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本文围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展开,详细介绍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对预后的影响。同时,从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针对各类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全面指导,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