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国历史 >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自成一家 上传于 2022-01-02 04:51

《辛酉政变:晚清权力格局的惊天巨变》

在晚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辛酉政变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巨石,投入了本就动荡不安的湖面,激起了层层巨浪,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走向。这场政变发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 年),农历辛酉年,故而得名辛酉政变,又因主要发生在北京,也被称为“北京政变”。它不仅是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争夺,更是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变革的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变前的历史背景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大清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自 1851 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占领了南京并将其改为天京,作为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中心。太平天国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口号,吸引了大量贫苦百姓的响应,对清王朝的统治根基造成了巨大冲击。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各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在太平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外部,西方列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断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被迫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在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咸丰皇帝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他在热河行宫中,一方面要处理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和国外的列强侵略事务,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咸丰皇帝身边围绕着两股主要的政治势力,一股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另一股则是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势力。

二、顾命八大臣的崛起与专权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宗室贵族。他早年凭借着家族的背景和自身的才能,在官场中逐渐崭露头角。肃顺为人强势,办事果断,在处理一些政务时展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咸丰皇帝对他颇为信任,在咸丰十年(1860 年)逃往热河后,肃顺更是成为了咸丰皇帝身边的重要谋士。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皇帝病重。在临终前,他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就是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即同治皇帝)处理朝政。咸丰皇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清王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然而,他却没有料到,这一安排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隐患。

顾命八大臣在掌握大权后,开始专权跋扈。他们排挤异己,打压其他政治势力,试图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政务处理上,他们独断专行,不与其他大臣商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例如,在处理与列强的外交事务时,他们坚持传统的观念,不愿意与列强进行妥协,导致了一些外交上的失误。同时,他们对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等势力也进行了打压,试图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三、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的联合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她聪明伶俐,心机深沉,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在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期间,慈禧太后一直陪伴在侧,参与了一些政务的处理,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她深知顾命八大臣的专权对自己和儿子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因此一直在寻找机会反击。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才华横溢,富有政治智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负责与列强进行谈判。奕䜣主张与列强修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进行洋务运动,以增强清王朝的实力。然而,他的这些主张与顾命八大臣的传统观念相冲突,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打压。奕䜣对顾命八大臣的不满也日益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走到了一起。他们通过秘密的渠道进行联系,达成了联合反对顾命八大臣的共识。慈禧太后利用自己作为皇太后身份,争取到了部分宫廷侍卫和官员的支持;而恭亲王奕䜣则在北京联络了一批有识之士和大臣,为政变做好了准备。

四、政变的爆发与过程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十月初六,同治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然而,此时的朝廷实际权力却掌握在顾命八大臣手中。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决定抓住时机,发动政变。

他们首先利用顾命八大臣与载淳生母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慈禧太后以皇帝生母的身份,要求参与政务的处理,但遭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拒绝。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极大不满,她借此机会向其他大臣诉苦,争取到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与此同时,恭亲王奕䜣以奔丧为名,从北京赶到热河。他在热河与慈禧太后进行了密谋,制定了政变的详细计划。奕䜣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布置。他控制了京城的九门提督等重要军事力量,确保了政变的安全。

十月初九,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咸丰皇帝的皇后)联合颁布了懿旨,指责顾命八大臣“专擅跋扈,目无君上”,并宣布解除他们的职务。随后,她们派奕䜣为钦差大臣,前往热河逮捕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得知消息后,试图进行反抗。但此时他们已经孤立无援,在奕䜣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束手就擒。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斩首,其他五人或被革职,或被发配边疆。至此,辛酉政变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的胜利而告终。

五、政变后的政治格局变化

辛酉政变后,清王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主管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要决策人物。

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䜣对朝廷的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他们提拔了一批有才能、支持政变的大臣,如文祥、宝鋆等,同时打压了顾命八大臣的残余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经济上,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奕䜣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清政府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训练新式军队,如湘军、淮军等。这些新式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来的捻军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

在外交上,清政府改变了以往对列强的强硬态度,开始采取妥协和合作的政策。他们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外交争端。同时,清政府也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一批人才。

六、辛酉政变的历史影响

辛酉政变对晚清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层面来看,它确立了慈禧太后在清王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掌权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她的专制统治也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和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在文化层面,辛酉政变后,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改革。这为后来的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从国际关系来看,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清政府更加依赖列强,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列强也趁机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

辛酉政变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清王朝的政治格局和权力走向,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反映了晚清时期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体现了中国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艰难抉择。这场政变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辛酉政变、晚清历史、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政治格局、洋务运动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辛酉政变发生的背景,包括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以及宫廷权力斗争情况;介绍了顾命八大臣的崛起与专权表现;讲述了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合的原因和过程;描述了政变爆发及实施的具体经过;分析了政变后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格局变化;探讨了辛酉政变对晚清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全面展现了这一晚清重要历史事件的全貌。

《辛酉政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