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精选2篇)
【案例一:基于生活情境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常见代表物质;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判断溶液酸碱性;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与问题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体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安全实验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解释;酸碱盐反应的规律性总结。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pH试纸、表面皿、玻璃棒;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锌粒、生锈铁钉、碳酸钠粉末。
多媒体资源:酸碱腐蚀性实验视频、中和反应在农业中的应用案例、酸雨危害的科普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生活场景图片:胃酸过多服用胃药、被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土壤酸化喷洒熟石灰。提问:“这些现象中隐藏着哪些化学物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二)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25分钟)
活动1:酸的性质探究
分组实验:向稀盐酸、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锌粒、生锈铁钉、碳酸钠粉末,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分析:锌粒溶解产生气泡(金属与酸反应);铁锈溶解,溶液变黄(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碳酸钠溶解产生气泡(碳酸盐与酸反应)。
归纳结论:酸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盐反应。
活动2:碱的性质探究
演示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分析:酚酞变红、石蕊变蓝,说明碱溶液呈碱性。
拓展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溶液变浑浊(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三)知识深化:酸碱指示剂与pH(15分钟)
实验操作:用滴管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记录pH值。
概念讲解:pH<7为酸性,pH=7为中性,pH>7为碱性;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原理。
生活应用:讨论如何用pH试纸检测饮用水、洗发水的酸碱性。
(四)中和反应及其应用(20分钟)
实验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再滴加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微观解释:结合动画展示H⁺与OH⁻结合生成H₂O的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案例分析:胃酸过多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农业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工厂废水处理中的中和反应。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通过思维导图梳理酸和碱的性质、中和反应及应用。
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并记录其用途;3. 实验报告:总结酸碱性质实验的现象与结论。
【案例二:项目式学习设计——酸碱污染的防治】
一、项目背景
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导致附近河流pH异常,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学生需通过化学知识分析污染原因,设计治理方案。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能运用pH测定、中和反应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项目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跨学科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流程
(一)问题驱动(10分钟)
展示污染河流的照片与数据(pH=3.2),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降低废水的酸性?需要哪些物质和步骤?”
(二)知识准备(15分钟)
复习酸碱性质、中和反应、pH测定方法;观看工业废水处理视频,了解中和法在环保中的应用。
(三)方案设计(20分钟)
分组讨论:选择中和剂(如熟石灰、氢氧化钠)、计算用量、设计实验步骤;模拟废水处理过程,用稀硫酸模拟废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调节pH至中性。
(四)方案优化与展示(15分钟)
各组展示方案,从成本、安全性、可行性等角度评价;教师引导优化方案(如选择廉价易得的熟石灰)。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讨论:如何预防酸雨形成?列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如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中的表现,记录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2. 成果性评价:根据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评分。
关键词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实验探究、中和反应、项目式学习、pH测定、生活应用、环保教育
简介
本文精选两篇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物理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及中和反应原理,注重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案例二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化工厂废水处理”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运用酸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两篇案例均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为酸碱主题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