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一般护理
骨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治疗因外伤、疾病或退行性病变导致的骨骼、关节、肌肉及韧带损伤。骨科病人常因疼痛、活动受限及康复周期长等特点,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及心理支持五个维度,系统阐述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要点,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术前护理准备
(一)健康评估与教育
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及基础疾病。例如,老年患者需重点筛查骨质疏松、糖尿病等慢性病,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通过发放图文手册或播放视频,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式、麻醉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如深静脉血栓预防、疼痛管理方法等。研究显示,术前教育可降低患者焦虑水平,提高术后配合度。
(二)皮肤准备与肠道管理
术前24小时需清洁手术区域皮肤,剔除毛发时避免损伤表皮,以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对于脊柱手术患者,需特别注意骶尾部皮肤护理,预防压疮。肠道准备方面,根据手术类型指导患者禁食禁饮时间,通常术前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饮透明液体。便秘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缓泻剂,避免术中肠胀气影响操作。
(三)心理干预与疼痛预处理
骨科患者常因突发创伤或长期疼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团队应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HADS量表)筛查心理问题,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或音乐疗法缓解负面情绪。对于预期术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预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同时教授患者疼痛评分方法(如VAS量表),便于术后精准镇痛。
二、术后基础护理
(一)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24小时内需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尤其关注全麻患者呼吸频率与深度。对于脊柱融合术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需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观察有无突发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老年患者易发生术后低体温,应使用加温毯维持体温在36.5-37.5℃。
(二)体位管理与伤口护理
根据手术部位调整患者体位:四肢骨折患者需用支具固定患肢,保持功能位;脊柱手术患者需平卧硬板床,轴线翻身防止脊柱扭曲。伤口护理方面,保持敷料干燥清洁,观察渗液颜色、量及气味,若出现血性渗液增多或异味,需及时报告医生。引流管需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记录24小时引流量,超过200ml/h需警惕出血。
(三)疼痛管理与药物观察
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及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护理中需评估镇痛效果(目标VAS≤3分),观察药物副作用,如阿片类引起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非甾体类导致的胃肠道出血等。对于药物依赖风险高的患者,可联合使用物理镇痛(如冷敷、经皮电刺激)。
三、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一)深静脉血栓(DVT)预防
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高达40%-60%,护理措施包括:基础预防(早期活动、踝泵运动)、物理预防(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需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及皮温变化,D-二聚体升高或超声提示血栓时,立即启动抗凝治疗。
(二)肺部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理要点包括:指导深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有效咳嗽练习(双手按压伤口辅助咳嗽)及雾化吸入(每日2次)。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需定期翻身拍背,避免痰液积聚。研究显示,早期下床活动可使肺炎发生率降低60%。
(三)压疮与尿路感染预防
使用Braden量表评估压疮风险,对高危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泡沫敷料保护骨隆突处。尿路感染预防方面,留置导尿管患者需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每日会阴护理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ml)。导尿管留置时间超过7天者,需定期更换并监测尿常规。
四、康复期护理指导
(一)功能锻炼计划
根据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四肢骨折患者术后1-3天开始等长收缩训练,4-6周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关节置换患者需遵循“三不原则”(不交叉双腿、不弯腰拾物、不坐矮椅)。使用CPM机(持续被动运动仪)辅助关节活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逐步增加活动角度。
(二)营养支持与体重管理
骨科患者蛋白质需求量增加至1.2-1.5g/kg/d,以促进伤口愈合及骨组织修复。推荐高钙饮食(如牛奶、豆制品)联合维生素D补充(每日800-1000IU),预防骨质疏松。肥胖患者需控制热量摄入,避免增加关节负担,BMI目标值控制在18.5-24.9kg/m²。
(三)出院指导与随访
出院前向患者发放康复手册,明确复诊时间、用药方案及禁忌行为。例如,髋关节置换患者需避免盘腿、侧卧患侧等动作。建立随访档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康复进度,及时调整锻炼计划。研究显示,系统化随访可使功能恢复优良率提高35%。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一)老年患者护理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病,护理中需加强多学科协作。例如,糖尿病患者需监测术后血糖,目标范围控制在7.8-10.0mmol/L;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护,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防跌倒教育至关重要,包括使用助行器、保持地面干燥等措施。
(二)儿童患者护理
儿童骨科疾病以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创伤为主。护理中需关注生长发育特点,如使用可调节外固定架适应骨骼生长。疼痛管理需采用儿童专用评估工具(如FLACC量表),药物剂量严格按体重计算。心理支持方面,可通过玩具、游戏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三)肥胖患者护理
肥胖患者(BMI≥30kg/m²)术后感染风险增加2-3倍。护理中需使用加长型手术敷料,增加伤口换药频率。体位管理时需使用特制翻身床垫,避免皮肤受压。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初始以低强度运动(如步行)为主,逐步增加负荷。
六、护理质量评价与改进
建立骨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控制达标率、患者满意度等。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护理流程,例如针对DVT预防不足的问题,可增加护士培训频次,优化物理预防设备配置。定期开展护理查房与病例讨论,分享疑难病例护理经验,提升团队专业水平。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特殊人群护理、护理质量评价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骨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涵盖术前评估与教育、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伤口护理、深静脉血栓及肺部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与营养支持、特殊人群(老年、儿童、肥胖患者)护理差异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