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化学教案 >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选2篇)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选2篇)

姜思达 上传于 2020-10-22 17:13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选 2 篇)

教案一:化学式与化合价基础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化学式的定义,理解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规则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化学式的定义和意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2. 教学难点

理解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根据化学式进行化合价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用简洁的方式表示这些物质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化学式的概念。

(二)化学式的定义和意义(15 分钟)

1. 定义

通过讲解和举例,明确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例如,水的化学式是 H₂O,它表示水这种物质。

2. 意义

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如 H₂O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如 H₂O 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意义:

表示一个分子,如 H₂O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分子的原子构成,如 H₂O 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通过具体的化学式,如 CO₂、O₂ 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化合价(20 分钟)

1. 引入化合价的概念

展示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如 NaCl、MgO 等,提问学生:“为什么在这些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固定的呢?”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即化合价是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通过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如“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同时,讲解一些特殊情况,如铁有 +2、+3 价,铜有 +1、+2 价等。

3. 化合价的规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 H₂O、CO₂ 等,让学生计算其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巩固化合价的规则。

(四)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15 分钟)

1. 书写步骤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交叉约简写右下。

通过具体的元素符号,如镁(Mg)和氯(Cl),演示书写氯化镁的化学式(MgCl₂)的过程。

2. 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元素或原子团,如铝(Al)和硫酸根(SO₄),书写硫酸铝的化学式(Al₂(SO₄)₃),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式的定义和意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等,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练习(10 分钟)

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氧化铁、氯化铵等;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化合价:在 KMnO₄ 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为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实践作业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标签,找出其中的化学式,并分析其意义。

教案二: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拓展与应用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内涵,熟练运用化学式和化合价进行相关计算;能够根据化学式推断物质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式推断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化学式和化合价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式的定义、意义和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20 分钟)

1.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讲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即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以水(H₂O)为例,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H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O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 16 = 18。

让学生计算一些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二氧化碳(CO₂)、氯化钠(NaCl)等,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讲解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即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以二氧化碳(CO₂)为例,计算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O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原子个数比为 1:2,则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2) = 3:8。

让学生计算一些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如氧化镁(MgO)、硫酸(H₂SO₄)等,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3.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讲解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即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除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 100%。以氯化钠(NaCl)为例,计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N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3,Cl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5.5,则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3/(23 + 35.5)×100% ≈ 39.3%。

让学生计算一些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碳酸钙(CaCO₃)、氢氧化钠(NaOH)等,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三)根据化学式推断物质的性质(15 分钟)

1. 物理性质

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如氧气(O₂)、水(H₂O)等,引导学生从化学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状态、颜色、气味等。例如,氧气(O₂)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水(H₂O)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

2. 化学性质

以一氧化碳(CO)为例,分析其化学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 +2 价,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让学生根据其他物质的化学式,如二氧化碳(CO₂)、氢气(H₂)等,推断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析(15 分钟)

展示一个实际的化学问题案例,如某化肥厂生产的一种氮肥,其化学式为 NH₄NO₃,让学生计算该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化学式分析该氮肥的一些性质,如是否易溶于水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根据化学式推断物质性质的方法,强调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六)课堂练习(10 分钟)

布置一些综合性的课堂练习题,如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ₓHᵧOᶻ,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推断该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综合练习题,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含有化学式的物质的信息,分析其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和物质的性质。

关键词:化学式、化合价、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物质性质

简介:本文包含两篇关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化学教案。教案一侧重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基础教学,包括定义、意义、常见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内容;教案二侧重于拓展与应用教学,涵盖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以及根据化学式推断物质性质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