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国历史 > 范雎远交近攻

范雎远交近攻

OasisProwl 上传于 2020-05-13 18:13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战国时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数智慧与谋略的光芒。其中,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战国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激起了千层浪,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国际格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智慧。

一、范雎的坎坷身世与入秦契机

范雎出身于魏国的一个贫寒家庭,虽心怀壮志,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但起初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与屈辱。他起初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本以为能借此机会施展才华,却不料遭遇了一场几乎毁掉他一生的灾难。

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闻范雎口才出众、才智过人,便派人赐予他十斤黄金以及牛、酒等财物,意在拉拢他。范雎深知自己身为魏国使臣,不敢接受齐国的厚礼,再三推辞不受。然而,须贾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为范雎的忠诚和气节感到欣慰,反而心生嫉妒,怀疑范雎与齐国暗中勾结,出卖魏国机密。

回国后,须贾将此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魏国相国魏齐。魏齐本就是个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之人,听闻须贾的报告后,勃然大怒,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范雎被打得遍体鳞伤,肋骨折断,牙齿脱落,几乎奄奄一息。为了保住性命,范雎只好装死。魏齐见范雎没了动静,以为他真的死了,便命人用草席将他卷起来,扔到了厕所里。

在厕所中,范雎忍受着身体上的剧痛和精神上的屈辱,默默等待着逃脱的机会。幸运的是,一个守厕人在范雎的苦苦哀求下,心生怜悯,向魏齐谎称要将范雎的“尸体”扔出去。魏齐当时喝得酩酊大醉,也没多想,便同意了。就这样,范雎得以死里逃生。

逃出魏国后,范雎听闻秦昭王正在广纳贤才,求贤若渴,便决定前往秦国一试。他化名为张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秦国。此时,秦国国内政治局势复杂,秦昭王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权力却受到了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等人的制约。范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为自己提供施展才华机会的突破口。

二、“远交近攻”战略的提出背景

在范雎入秦之前,秦国的对外战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时,秦国的主要扩张方向并不明确,时而向东进攻韩、魏等国,时而又将兵力分散到其他较为遥远的地区。这种战略使得秦国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却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布局,无法对六国形成致命的打击。

从地理角度来看,战国时期的各国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秦国位于西方,与它接壤的主要是韩、魏、赵等国,这些国家被称为“近邻”。而齐国、楚国等则距离秦国较远,被称为“远邦”。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既有利益冲突,又有相互制衡的需求。

韩、魏等国地处中原腹地,是连接秦国与东方各国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秦国能够控制韩、魏,就等于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可以进一步向东扩张,逐个击破其他国家。然而,由于之前战略的失误,秦国并没有充分重视韩、魏的重要性,导致在这两个国家身上耗费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实力不容小觑。如果秦国贸然对齐国或楚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必然会遭到这两个国家的强烈抵抗,而且其他国家也可能会趁机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形成合纵之势,这对秦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远交近攻”战略的具体内容

范雎入秦后,通过秦国的权臣郑安平的引荐,得以见到秦昭王。在与秦昭王的交谈中,范雎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首先分析了秦国当前的政治局势,指出秦昭王虽然贵为君主,但实际上权力却受到了宣太后和穰侯等人的掣肘,长此以往,秦国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大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秦昭王听后,深以为然,对范雎的见解十分赞赏。

接着,范雎话锋一转,开始阐述他的“远交近攻”战略。他说道:“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具体而言,“远交”就是与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楚国等国建立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签订盟约,互不侵犯,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些国家一些利益,以换取它们的信任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在进攻近邻国家时,遭到远邦国家的干涉和联合抵抗;二是可以集中秦国的兵力和资源,全力对付近邻国家。

“近攻”则是将主要的军事力量用于进攻与秦国接壤的韩、魏、赵等国。这些国家距离秦国较近,便于秦国出兵作战,而且它们的战略地位重要,控制了这些国家,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命脉。在进攻近邻国家时,秦国可以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攻打实力较弱的国家,逐步削弱六国的整体实力。例如,先对韩国发动进攻,韩国国小力弱,难以抵抗秦国的强大攻势,很快就会被秦国吞并。吞并韩国后,秦国的势力就会进一步向东扩展,对魏国和赵国形成更大的威胁。然后再依次攻打魏国和赵国,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目标。

四、“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过程

秦昭王对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十分认可,立即任命范雎为客卿,让他负责实施这一战略。范雎上任后,首先着手处理秦国国内的政治问题。他巧妙地利用秦昭王与宣太后、穰侯之间的矛盾,逐渐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加强了秦昭王的集权统治。这一举措为“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在外交方面,范雎积极与齐国、楚国等国展开外交活动。他派遣使者前往齐国和楚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通过赠送礼物、签订盟约等方式,赢得了齐国和楚国的信任,使它们在秦国进攻近邻国家时保持中立,不进行干涉。例如,秦国与齐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齐国承诺在秦国进攻韩、魏等国时,不会出兵相助。这一举措有效地解除了秦国在进攻近邻国家时的后顾之忧。

在军事方面,秦国按照“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了对近邻国家的进攻。公元前265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少曲和高都等地。韩国得知秦国来攻,惊恐万分,连忙向赵国求救。赵国虽然出兵援助韩国,但由于秦国的强大实力和精心部署,赵国的援军未能阻止秦国的进攻。最终,韩国被迫割让南阳等地给秦国,以求得暂时的和平。

此后,秦国又多次对韩国发动进攻,逐步蚕食韩国的领土。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隔绝开来。上党郡的守将冯亭不愿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便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派出了白起为主将,赵国则派出了赵括为将。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包围在长平。经过激烈的战斗,赵军全军覆没,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接着,秦国又乘胜追击,对魏国发动了进攻。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占了魏国的安邑等地,魏国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秦国继续对魏国进行打击,魏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实力日益衰弱。

五、“远交近攻”战略的历史意义

“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层面来看,这一战略加强了秦昭王的集权统治,使秦国的政治更加稳定和统一。通过削弱宣太后和穰侯等人的权力,秦昭王能够更加自主地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为秦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军事层面来看,“远交近攻”战略使秦国能够集中兵力和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近邻国家发动进攻。避免了多线作战的困境,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通过逐步蚕食近邻国家的领土,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远交近攻”战略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际格局。通过与远邦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秦国成功地孤立了近邻国家,使它们无法形成有效的合纵联盟来对抗秦国。同时,这一战略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思维模式,即在国际竞争中,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合理选择盟友和对手,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远交近攻”战略是范雎在战国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它不仅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目标,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战略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范雎、远交近攻、战国时期、秦国统一战略意义

简介:《范雎远交近攻》讲述了战国时期范雎出身贫寒,遭须贾陷害后死里逃生入秦。当时秦国对外战略有局限,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先与远邦齐、楚交好,集中兵力攻近邻韩、魏、赵。他先助秦昭王集权,后实施战略,秦在外交上获远邦中立,军事上逐步蚕食近邻,该战略对秦统一意义重大,为后世提供战略思维。

《范雎远交近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