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昏迷患者体格检查 (2)

昏迷患者体格检查 (2)

橘子味航线2069 上传于 2020-11-03 20:15

昏迷患者体格检查 (2)

一、引言

昏迷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指患者处于深度意识障碍状态,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缺乏感知,不能被唤醒以作出有目的的反应。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断、病情评估以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在《昏迷患者体格检查 (1)》中,我们已对昏迷患者的一般状况、生命体征、头部及颈部检查等进行了阐述。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昏迷患者体格检查的其他重要方面,包括胸部、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等内容。

二、胸部检查

(一)视诊

观察患者胸部的外形,注意有无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昏迷患者若存在胸部畸形,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如严重胸廓外伤后畸形愈合)有关,这些情况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同时,观察呼吸运动的频率、节律和幅度。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 12 - 20 次/分,昏迷患者呼吸频率可能增快或减慢。呼吸频率增快可见于发热、疼痛、贫血、心力衰竭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呼吸频率减慢则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呼吸节律方面,要注意有无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异常节律。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上述周期性变化,多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提示病情危重,常见于颅内压增高、脑干损伤等。

(二)触诊

用双手触诊患者胸廓,检查有无压痛。胸部压痛可能提示肋骨骨折、胸壁软组织损伤或胸壁炎症等。若患者存在胸部外伤史,压痛部位往往与受伤部位相关。同时,触诊双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一侧呼吸运动减弱可能见于该侧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或胸膜增厚等情况。例如,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胸时,患侧胸廓膨隆,叩诊呈鼓音,呼吸运动也减弱。

(三)叩诊

叩诊可判断胸部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正常胸部叩诊呈清音。若叩诊出现浊音或实音,可能提示肺部实变(如肺炎、肺梗死)、胸腔积液等;鼓音则多见于气胸。通过叩诊可以大致估计胸腔积液的量,如少量积液时,积液区上界呈弓形,患者平卧时,积液区叩诊为浊音;中量积液时,积液区呈典型的外高内低的弧形凹面;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叩诊为实音。

(四)听诊

听诊胸部呼吸音是胸部检查的重要环节。正常呼吸音包括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和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昏迷患者若出现呼吸音异常,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一侧呼吸音消失,可能见于气胸、胸腔积液或肺不张;一侧呼吸音减弱,可见于该侧胸廓活动受限(如肋骨骨折、胸壁水肿)、肺气肿或胸腔积液早期等;呼吸音增粗则可能提示支气管炎、肺炎等。此外,还要注意有无干啰音和湿啰音。干啰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湿啰音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常见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三、腹部检查

(一)视诊

观察患者腹部外形,正常腹部平坦,老年人和消瘦者可能稍凹陷,肥胖者可能稍隆起。昏迷患者若出现腹部膨隆,可能原因包括腹水、胃肠胀气或腹部包块等。腹水常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胃肠胀气可能是由于肠道梗阻、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腹部包块则可能源于肿瘤、囊肿或炎症性肿块等。同时,注意腹部皮肤有无皮疹、色素沉着、瘢痕、静脉曲张等。腹部静脉曲张常见于门静脉高压,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此时可见腹壁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血流方向向上。

(二)触诊

腹部触诊是腹部检查的核心。首先进行浅部触诊,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肿块等。轻柔地按压腹部各部位,询问患者(若患者有反应)或观察患者有无痛苦表情。若发现压痛,要确定压痛的部位和程度。常见的压痛部位及意义如下:上腹部压痛可能提示胃炎、胃溃疡、胰腺炎等;中腹部压痛可能与小肠疾病(如肠炎、肠梗阻)有关;下腹部压痛常见于膀胱炎、盆腔炎等疾病。深部触诊可进一步了解腹部深部脏器的情况。通过双手触诊法检查肝脏、脾脏等。肝脏肿大时,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质地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急性肝炎时肝脏质地软,慢性肝炎时质地中等,肝硬化时质地硬。脾脏肿大时,可在左肋缘下触及,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白血病等疾病。

(三)叩诊

腹部叩诊主要用于判断腹部脏器的大小、位置以及有无腹腔积液等。正常腹部叩诊除肝、脾区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多为鼓音。若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提示有腹腔积液,一般当腹腔积液量超过 1000ml 时,移动性浊音阳性。通过测量腹围并结合移动性浊音的检查,可大致估计腹腔积液的量。此外,叩诊还可用于判断肝脏的大小,正常肝脏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 5 肋间,下界在右肋缘下,有时可触及肝下缘,但不超过 1cm。

(四)听诊

腹部听诊主要听肠鸣音。正常肠鸣音每分钟 4 - 5 次,其频率、音调和强弱可因个体和进食情况而异。昏迷患者若肠鸣音亢进,表现为肠鸣音次数增多且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可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表现为肠鸣音次数减少,声音低弱,常见于肠麻痹,如低钾血症、腹膜炎等;肠鸣音消失,指持续 3 - 5 分钟以上未听到肠鸣音,多见于急性腹膜炎、肠缺血等严重疾病。

四、四肢及脊柱检查

(一)四肢检查

观察四肢的外形、皮肤颜色和温度。四肢肿胀可能提示外伤、炎症、血栓形成或心肾功能不全等。如单侧肢体肿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双侧肢体对称性肿胀,可能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或营养不良性水肿有关。皮肤颜色苍白可能提示贫血、休克或末梢循环不良;皮肤发绀则多见于缺氧性疾病,如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触摸四肢皮肤温度,若四肢冰凉,可能提示循环障碍,如休克早期;四肢温暖则表示循环相对良好。检查四肢关节有无红肿、疼痛、畸形和活动受限。关节红肿疼痛可能为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畸形可见于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骨折后畸形愈合或慢性关节疾病;关节活动受限可能由于关节损伤、炎症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

(二)脊柱检查

观察脊柱的外形,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昏迷患者若出现脊柱侧弯,可能提示脊柱侧凸症,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等类型;脊柱后凸常见于佝偻病、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等疾病。触摸脊柱有无压痛,脊柱压痛可能提示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或脊柱肿瘤等。通过叩击脊柱,观察患者有无痛苦表情,脊柱叩击痛阳性常见于脊柱结核、椎间盘突出等。同时,检查脊柱的活动度,正常脊柱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若活动度受限,可能与脊柱损伤、炎症或退行性变有关。

五、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1. 嗅神经:用带有气味的物品(如香皂、香水等)分别置于患者双侧鼻孔前,询问患者(若患者有反应)或观察患者有无嗅觉反应。嗅神经损伤常见于颅底骨折、前颅窝肿瘤等。

2. 视神经:检查视力,可通过用手电筒照射患者眼睛,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情况间接了解视神经功能。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侧瞳孔,引起该侧瞳孔缩小;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侧瞳孔,引起对侧瞳孔缩小。若视神经受损,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可能减弱或消失。同时,检查视野,可采用对比法,与患者面对面,嘱患者注视检查者眼睛,检查者用手在自己与患者之间的视野范围内快速移动,观察患者能否看到检查者的手。视野缺损可见于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3.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观察患者眼球有无外斜视、内斜视、上斜视或下斜视等。动眼神经麻痹时,患侧眼球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向下外方运动受限;外展神经麻痹时,患侧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出现内斜视。这些神经损伤常见于颅内动脉瘤、脑干病变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4. 三叉神经:检查面部感觉,用棉签轻触患者面部两侧的皮肤,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及感觉是否对称。三叉神经感觉障碍可见于三叉神经炎、三叉神经瘤或颅底病变等。同时,检查角膜反射,用柔软的棉絮轻触患者一侧角膜边缘,正常反应为双侧眼睑迅速闭合。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受损。

5. 面神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让患者做皱眉、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比较双侧面部肌肉运动是否对称。面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面神经损伤常见于面神经炎、脑干病变或颞骨骨折等。

6. 听神经:通过耳语试验、音叉试验等方法检查患者听力。听神经损伤可导致听力下降或耳聋,常见于听神经瘤、内耳疾病或颅脑外伤等。

7.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观察患者吞咽动作是否顺利,有无呛咳。用压舌板轻触患者咽后壁,正常反应为恶心、呕吐。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常见于延髓病变、颅底骨折或后颅窝肿瘤等。

8. 副神经: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力量。让患者转头对抗阻力,观察胸锁乳突肌收缩情况;让患者耸肩,观察斜方肌收缩情况。副神经损伤可导致肩部下垂、转头无力等,常见于颈部外伤、肿瘤或手术损伤等。

9. 舌下神经:让患者伸舌,观察舌的运动和形态。舌下神经损伤时,患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常见于延髓病变或舌下神经核病变等。

(二)运动系统检查

1. 肌力:通过让患者做各种主动运动来评估肌力。肌力分为 0 - 5 级,0 级为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 级为仅见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 级为肢体能在床面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3 级为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 级为能抵抗阻力,但力量较弱;5 级为正常肌力。昏迷患者若出现肌力减退,可能提示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疾病等。

2. 肌张力:触摸患者肌肉的硬度,被动活动患者肢体,感受肌肉的阻力。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坚硬,被动活动阻力增大,可见于锥体束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锥体外系病变(如帕金森病)等;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被动活动阻力减小,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小脑病变或肌源性病变等。

3. 不自主运动:观察患者有无不自主的、无目的的运动,如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等。震颤常见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舞蹈样动作多见于风湿性舞蹈病;手足徐动可见于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

(三)感觉系统检查

1. 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用大头针轻刺患者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痛觉及疼痛程度;用冷热金属棒交替接触患者皮肤,观察患者对温度的感知;用棉签轻触患者皮肤,检查触觉。浅感觉障碍可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后角病变或丘脑病变等。

2. 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让患者闭眼,移动其肢体,询问患者肢体所处的位置;让患者闭眼,被动活动其关节,观察患者能否感知关节的运动;用音叉振动患者骨骼突出部位,检查振动觉。深感觉障碍常见于脊髓后索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或脑干病变等。

3. 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和图形觉等。用手指轻轻触摸患者皮肤某一点,让患者指出触摸部位;用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接触患者皮肤,逐渐缩小距离,直至患者不能分辨为两点,此距离为两点辨别觉;在患者皮肤上画简单图形,让患者辨认。复合感觉障碍提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

(四)反射检查

1. 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用叩诊锤快速叩击相应肌腱,观察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情况。深反射亢进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肌肉疾病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2. 浅反射: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用棉签轻划腹部皮肤,观察腹部肌肉收缩情况;用棉签轻划大腿内侧上方皮肤,观察同侧睾丸上提情况。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见于锥体束病变、肥胖、老年人或昏迷较深的患者。

3. 病理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等。巴宾斯基征是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近足跟部并转向内侧滑动,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病理反射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常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颅内病变。

六、总结

昏迷患者的体格检查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病情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提供方向,从而准确判断昏迷的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严谨的态度,遵循规范的检查方法,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检查和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昏迷患者、体格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脑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检查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昏迷患者体格检查的后续内容,包括胸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以判断呼吸系统及胸腔情况;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了解腹部脏器及腹腔状况;四肢及脊柱的外形、关节、活动度等检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涵盖脑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反射检查等方面,旨在为昏迷患者病因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依据。

《昏迷患者体格检查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